技术不断成熟 产品优势凸显
混合动力汽车成车企必争之地
□ 本报记者 岳 倩
近段时间以来,混合动力汽车市场的升温引起了业内关注。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2年1~5月,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累计销量41.4万辆,同比增长167.1%,远超纯电动车102.2%的增幅。值得注意的是,在混合动力市场,除了日系“两田”混动产品外,中国品牌的混动产品也日益丰富,成为消费者的备选项。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油价上涨直接推动了混合动力汽车市场的升温。当前,国内98#汽油价格已经突破10元关口,使得燃油车用车成本大大提高,消费者倾向于寻找更经济的选项。虽然近年来纯电动汽车快速发展,但由于技术积累差异和成本限制,目前市面上的纯电动汽车平均价格本就高于燃油车。去年以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芯片和电池等原材料上涨,今年3月份以来,国内电动汽车车企基本都提高了车辆售价。此外,里程焦虑一直都是纯电动汽车的痛点。和燃油车相比,混合动力汽车比燃油车耗油量更低、动力性能更好,同时更加环保、节能。和纯电动汽车相比,混合动力汽车价格不仅价格较低,而且可以很好地解决续航里程不足的问题。可以说,混合动力汽车弥补了燃油车和纯电动汽车的短板,自然就成了消费者购车时的优先项。
能够集多种优点于一身,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门槛自不待言,这也是制约其前期发展的原因。由于受到电池技术的制约,早期的插电混动车型纯电续航普遍不长。而除了纯电续航不足外,早期混合动力的“馈电”能力也不大行。一旦车辆处于馈电状态,就变成了一台拉着大电池的燃油车,极为影响驾驶体验。虽然理论上应该是可油可电,但实际用起来是油也不行、电也不行,再加上价格高,自然就没有多少市场了。
正基于此,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目前混合动力车型普及速度显著加快,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国内相关车企掌握了自主核心技术,使成本优势得以体现,具备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也更容易为消费者所接受。
就国内的混动汽车市场而言,之前一直由丰田和本田主导技术话语权。不过,近一两年来,已有多家自主品牌车企发布了自研的混动核心技术,其中包括比亚迪的DM-i与DM-p技术、长城汽车的柠檬混动DHT、长安汽车的蓝鲸iDD技术、奇瑞汽车鲲鹏DHT超级混动平台等,虽然技术路径不尽相同,但在纯电续驶、综合油耗以及动力性能等核心技术上都有了质的飞跃。新一代混动车型运行以电驱为主,使得自主品牌车企在成本控制方面得到很大提升,加速平顺性等驾驶感觉也与纯电车型更加接近。
自主品牌集体发力混动技术,与国家对技术路线的明确有关。2020年10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正式发布,提出2035年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销量各占50%,传统燃油动力乘用车将全部由混合动力取代。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累计销量2627.5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352.1万辆。这表明,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空间巨大。
需要说明的的是,尽管这些车型都叫“混动”,但各家技术却有不少差异。目前HEV混动车型不能享受新能源车补贴和购置税减免优惠。而PHEV插电混动车型则属于新能源车,可上“绿牌”和享受各种补贴,如比亚迪、奇瑞旗下的相关车型。两种技术的区别在于能不能外接充电桩充电,以及纯电续航方面的标准。据了解,插混只要满足纯电续航50公里的要求就可以算是新能源车,可以享受各种新能源补贴和优惠政策,未来一段时间插混将会是各大车企发力的重点,比如丰田已经推出了双擎E+,大众也陆续在旗下各车型推出插混版本。
充分的市场竞争将加速技术的进步,随着越来车企的加入,混动车型整体的价格有望进一步拉低,消费者可以选择到更多心仪的产品。
《中国质量报》【行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