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六版>>

重庆涪陵区在大米生产领域全面加强“渝溯源”追溯体系建设

2022-07-05 15:08:49 中国质量报

大米有了“身份证”

重庆涪陵区在大米生产领域全面加强“渝溯源”追溯体系建设

□ 文光辉 文/摄

5月29日,重庆市涪陵区龙潭镇龙腾社区居民杜波来到一家超市购买大米,只见他用手机扫描包装箱上贴的“溯源码”后,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箱大米。杜波之所以果断买下这箱大米,是因为他扫描“溯源码”后,大米的生产日期、产地、原材料等信息,以及生产企业的基本信息全在上面,一目了然,他觉得非常放心。

杜波的这个经历,其实是重庆市涪陵区市场监管局在大米生产企业全面加强“溯源码”追溯体系建设,确保大米质量安全的结果。

为强化大米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最近,该局创新工作举措,以重庆市食品生产安全追溯平台为依托,在大米生产加工领域实施试点,通过各流通环节间链条式信息叠加,可实现“一码通全程”,以确保粮食安全。

6月29日上午,涪陵区市场监管局相关人员来到位于该区龙潭镇的重庆市龙潭米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片忙碌,稻谷经过筛选、去石、磁选、谷糙分离、碾米、定量包装等工艺流程,成了为符合国家标准的大米产品。下线后,和原来需要填写纸质资料不同,工作人员在线登录重庆市食品生产安全追溯平台,录入相关信息,一个小小的二维码就成了大米的“身份证”。“它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目了然。

据涪陵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秦晴介绍,为确保粮食安全,积极探索做好粮食安全这篇“大文章”,进一步强化食品生产领域追溯体系建设,涪陵区市场监管局在重庆食品安全“渝溯源”监管平台的基础上,通过打造食品生产安全追溯平台,对试点粮食生产经营企业及其产品建立“一企一码”,实现主体信息公开化、产品追溯全程化、从业人员合规化,实现对大米加工、贮存、运输、分装、销售等环节的全链条监管,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同时,消费者通过扫描“溯源码”后,可立即获知商品信息,便于消费者放心购买。

秦晴表示,下一步,该局将不断延伸追溯平台在食品安全领域的推广应用,加大大米生产、流通环节日常监管和检测力度,织密防护大米风险防控网络,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重庆市铜梁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对 ...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市场监管局开展 ...

  • 江苏省常州市市场监管局举办“喜迎二 ...

  • 安徽省阜南县市场监管局举办迎接党的 ...

  • 河北廊坊市大城县市场监管局组织全局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