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依法加强标准规范建设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让数字藏品市场告别“成长的烦恼”
□ 本报记者 张文礼
2021年,几乎是一夜之间,数字藏品在国内爆火。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共计发售数字藏品数量约456万份,总发行价值约为1.5亿元。开售几秒即售罄,似乎成了数字藏品行业屡见不鲜的常态。
然而,这样“疯狂”的场面背后,是新的风口还是“虚火”过旺?数字藏品市场如何实现健康有序发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
“不到一分钟,全都卖完了!”今年6月28日,山东“版藏”数字藏品交易平台上线后推出的首款数字藏品正式开售,在1分钟涌进3万人,导致服务器差点崩溃后,500份价值288元的“创世勋章”数字藏品瞬间售罄。
这样的场景,在数字藏品行业早已见怪不怪了——此前,河南博物院限量1万份的文创数字藏品“妇好鸮尊”,上线1秒即告售罄;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基于太阳神鸟、大金面具等文物推出的6万份文创数字藏品,也在上线50秒内售罄。
作为NFT(Non-Fungible Token,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非同质化代币,也可理解为一种运用了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资产所有权证明)的国产化版本,以一段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不可复制、不可拆分的数字代码,来明确购买者对某件数字资产的版权,让其成为该作品独一无二的拥有者,这是数字藏品能吸引无数消费者趋之若鹜的核心所在。
阿里鲸探、腾讯幻核、京东灵稀、小红书R-space、网易星球、iBox、元视觉……数字藏品市场的火爆,不仅吸引了众多玩家入场,也推动相关平台数量激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数字藏品交易平台数量已超过300家。
“在万物上链的世界中,构建一个‘一站式’数字藏品电商平台,并进一步在元宇宙空间中为数字艺术持续赋能。”作为行业领先的数字藏品电商平台,iBox相关负责人这样定位其平台愿景,同时也展示了行业发展的前景——据数据领域研究平台头豹研究院测算,2026年我国数字藏品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亿元。
毁誉参半的蓝海市场
但数字藏品行业从兴起至今,一直毁誉参半。正如有人调侃的那样:“卖得出去就是NFT,卖不出去就是JPG。”
支付宝鲸探发行价格“9.9元+10支付宝积分”的敦煌飞天系列数字藏品,当下已被叫卖到1.5万元以上,溢价754倍;原价39元的2022年杭州亚运会数字火炬,在拍卖平台上的标价高达314.9万元。动辄上百倍的溢价,导致数字藏品二级市场乱象丛生,“割韭菜”“造富神话”“庞氏骗局”……公众对其贴上的标签,似乎鲜有正面。
除此之外,数字藏品市场暴露出的缺乏资质、盗用版权、虚构价值、交易不规范、潜在金融化等问题,甚至欺诈、非法集资等风险隐患,每一个问题都不容忽视。
iBox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字藏品作为新兴行业,前景广阔但门槛较低,行业缺乏规范,且藏品质量良莠不齐,很容易因为少数平台的不合规行为导致行业声誉受损。
同时,有专家表示,面对数字藏品市场的走红,如何通过新技术有效进行NFT数字藏品的版权确权,成为摆在相关发行平台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刚开始发展,也没有准入标准,不敢往下走了。”有玩家退圈后在社交平台上如是说。
让数字藏品有规可依
“剥离金融属性,让数字藏品向创意产品回归,让投资者回归理性。”数字藏品市场良性发展,行业合规先行。记者了解到,数字藏品行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监管标准和规定,而相关主管部门也并未形成有效监管合力,导致了当下部分平台资质参差不齐,销售运营与炒作、诱导消费之间经常出现界限不清等问题。
事实上,数字藏品市场的失序风险,已经引起有关监管部门的重视。今年4月26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3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明确提出要杜绝NFT金融化风险。
加强行业自律同样必不可少。今年4月,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员会发布《关于规范数字藏品产业健康发展的自律要求》,提出抵制无序炒作,引导合理预期,平台和发行企业应对数字藏品合理定价,避免过高定价,防止出现严重泡沫。近日,近30家机构联合在京发起《数字藏品行业自律发展倡议》,反对二次交易和炒作、提高准入标准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共识。
“让数字藏品行业有规可循,有法可依,有路可走。”国家文旅公共文化创新发展研究基地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呼吁,规范数字藏品行业发展,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要主动靠前指挥,不能滞后缺位。
有专家表示,作为拥有广阔前景的行业,数字藏品市场头部企业应该积极行动、以身作则,杜绝炒作和过度营销,着力加强合规建设,把保护消费者权益放在首要位置,才能持续推动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只有市场不断规范,行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上述iBox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不断加强合规建设,持续为文创产业赋能,在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方面,持续进行积极探索,为中国数字文创及元宇宙产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