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近日,我国首套生物航空煤油(以下简称生物航煤)工业装置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镇海炼化分公司(以下简称镇海炼化)第一次产出生物航煤,经过馏程、冰点、金属含量等16项关键参数分析确认合格,这标志着我国生物航煤向大规模生产及商业化应用迈出了关键一步。
引人关注的是,与普通的矿物航煤不同,此次镇海炼化完成规模化试生产的生物航煤,其原料是餐余废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地沟油”。今后,喝上“地沟油”的大飞机不仅可以正常航行,还可以实现绿色飞行。而曾经背负恶名的“地沟油”,由此走上正途,实现了变废为宝的华丽转身。
据测算,镇海炼化这套生物航煤装置每年的加工能力是10万吨,差不多可以消化掉一座千万人口城市回收来的“地沟油”,折算下来,每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碳8万吨。除了在回收端更加绿色化外,与传统石油基航煤相比,生物航煤在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可减少50%以上。我国目前航煤年消费量约3000万吨,若全部以生物航煤替代,一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50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5亿棵,或者超过3000万辆轿车停开一年。
生物航煤的减排优势早就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随着全球航煤消费量不断增长,以及各国对碳排放管控日趋严格,生物质燃料以其更为绿色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生物航煤逐渐成为全球航空燃料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一些欧美国家从2008年开始开展生物喷气燃料示范飞行。2011年10月,英国汤普森航空公司一架加注“地沟油”航煤的波音757客机完成首次商业飞行。在此之后,欧盟国家纷纷向各航空公司提出要求,在航空燃料中加注一定比例的生物航煤。目前,欧盟各国对于生物航煤强制混合的比例总体维持在6%至20%。从全球范围看,目前已有36个国家实施了支持生物航煤的政策。
不过,虽然生物航煤的发展势头迅猛,但总体而言,其实际应用量仍然很小。数据显示,在2019年,全球生物航煤产量仅22吨,而商业航线全年的航煤用量则达到3亿吨,占比尚不足0.1%。有业内人士预测,即使所有已知的生物航煤开发项目全部落地,其供应量只能达到2030年预计全球航煤需求的1%左右。今年初民航局印发的《“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力争到2025年生物航煤用量达到5万吨。也就是说,到2025年,我国生物航煤用量也只占航煤总量的0.17%。
制约生物航煤大规模应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技术要求高,二是投入成本大。与矿物航煤不同,“地沟油”存在杂质多、酸值高、含盐量大等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地裂化、提纯、去杂质。成品生物航煤对铁离子的含量要求在0.1ppm,相当于每千克生物航煤中铁离子含量不得高于0.1毫克,这使得生物航煤金属质量指标的控制难度提升了好几个等级。技术要求高,也就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投入。在成本投入方面,“地沟油”收集运输也占据了一大块。我国家庭烹饪及餐饮经营市场特点决定了废弃油脂比较分散,不仅收集难,质量与定价监管也不容易。而且,我国市场还存在地下“地沟油”生产经营灰黑产业链,这会抢占正规回收渠道资源。在一系列综合成本的叠加下,生物航煤的生产成本差不多是普通矿物航煤的3倍至4倍。
生物航煤应用已是大势所趋,这一点不会改变。现在能做的,是不断提高生物航煤生产技术水平,降低生产应用成本。从全球各国发展生物航煤的路线图看,政策支持是关键一步。就我国而言,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出台生物航煤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生物航煤优先利用机制,出台终端补贴政策。加大技术研发攻关和资金支持,尽快突破以纤维素等为原料的新一代生物航煤生产技术。另一方面,加强“地沟油”市场管理,通过立法或政令的形式,对地沟油的收购、存储、运输、加工、再生利用等作出详细而具体的规定,使之成为一条不可碰触、不可逾越的高压线。
《中国质量报》【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