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炎炎夏日,防晒成为许多人的刚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皮肤健康意识提升,防晒产品特别是防晒服饰市场迅速扩大。灼识咨询的数据显示,未来5年,我国防晒服饰市场规模预计将以9.4%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00亿元。
然而,防晒服饰市场虽火,但产品整体质量水平却远未达到人们的期待值。一些产品只是打着防晒的幌子,根本不具防晒功能。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近日对市场上销售的功能性服装进行监督抽查,结果显示,50批次产品有8批次不合格,不合格检出率为16.0%。其中防紫外线性能不合格3批次,在不合格批次中占比37.5%。防紫外线性能是织物具有吸收或阻挡外界紫外线的能力,通常UPF(紫外线防护系数)和UVA(穿透力最强的紫外线)透过率来衡量织物的防紫外线性能。该指标不合格,无法实现防紫外线功能。
这样的抽查结果表明,市面上的防晒服饰产品在宣传上有水分,存在忽悠误导问题。像“材质轻薄、舒爽透气”“通过国家权威质量验证”“消除多达86%的太阳辐射”“抵挡多达95%的紫外线”之类说辞,可信度并不高。根据国家标准《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规定,只有当产品的UPF大于30,且UVA透过率小于5%时,才能称为“防紫外线产品”;防紫外线产品应该在标签上标有本标准的编号(即GB/T18830)、UPF值30+或者50+及“长期使用以及在拉伸或者潮湿的情况下该产品所提供的防护性能可能减少”这样的文字说明。而实际上,市场上许多防晒服饰产品没有这些标注。
有媒体注意到,在经历了几轮面料、版型、功能性等角逐后,防晒服饰市场如今又刮起“成分”风。纳米防晒纤维、冷凝钛、AIRIsm(一种合成聚酯纤维)等“高科技成分”已有些过时,更新鲜“更高端”的玻尿酸、木糖醇等成分受到商家青睐,变身为今年夏天防晒服饰领域最火的“黑科技”。一款名为“面膜防晒服”的产品打出“防晒更润肤”的口号,产品详情页强调其有保湿霜的效果,因为它含有“水分”——面料含有一定量的玻尿酸,皮肤与防晒服亲密接触,“水润感直达肌底,拯救夏日干燥肌”。而一款号称含有木糖醇的防晒衣则宣称,其“由木糖醇的冰氧气制成”,肤感透气、轻盈,穿在身上“可以将体感温度降低5摄氏度”。
不过,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新上市的“黑科技”防晒服饰产品到底有没有其所宣称的功效,目前尚缺乏权威验证。防晒服饰能否防晒,关键要看它采用了什么面料及面料使用了何种紫外线阻隔剂。只有这两个方面的技术水平提升了,并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才算是真正的防晒服饰产品。若缺乏科学原理、具有防晒功能的材料和数据支撑,所谓“黑科技”,更多只是商家的营销噱头。事实上,真想防晒,与其追逐什么高科技,不如学点防晒知识管用。只要增加纺织物的密度,普通衣服就可以防晒。而又想衣服薄又想有防晒之效,那些在纺织过程中增加芳香烃和链烃合成紫外线吸收剂,以及在纺织结束后增加防晒涂层的衣服,可作选择。
加厚衣服以防晒的代价是热,增加技术含量防晒的代价是贵,且两者往往不可得兼。这就提醒人们,选防晒衣等防晒产品要谨慎,不要为一些商家概念炒作所迷惑。当然,防晒服饰市场存在一些乱象,仅提醒消费者加小心是不行的,政府职能部门加强监管,清除乱象才是根本。这就要求必须尽快完善相关标准法规,特别是出台关于防晒服饰产品的国家标准。有了强有力的法规标准,监管部门依法加大监管力度,把不靠谱的产品和相关企业拎出来“晒晒”,让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产生以儆效尤的作用,市场才能规范有序发展。
《中国质量报》【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