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特色经济崛起提供特别助力
——市场监管助力宁夏回族自治区高质量发展采访调研记
□ 本报赴宁夏回族自治区采访调研组
1000多年前,唐代诗人韦蟾在《送卢潘尚书之灵武》中描述宁夏一带的景致: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赴宁夏,强调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
不久前结束的宁夏第十三次党代会,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夏发展的擘画为根本遵循,提出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着力打造“六新六特六优”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8月3日至6日,中国质量报市场监管助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采访调研组深入宁夏中部地区,感受到气候条件独特、资源能源丰富、产业特色鲜明、民族关系和睦的宁夏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宁夏特色经济风景独好,经济发展量质齐升。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新征程中,发展不足是最大实际,质量效益偏低是最大难题。宁夏市场监管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章华告诉采访调研组:“宁夏的发展,离不开全区71.75万户市场主体的勤劳付出,市场监管部门将继续大力培育更多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壮大宁夏发展主力军。”
采访调研组聚焦宁夏市场监管部门大力发展滩羊、枸杞、葡萄酒等“六特”产业,构建现代全产业链,建设全国重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生动实践,记录了他们在打造世界葡萄酒之都,擦亮“枸杞之乡”“滩羊之乡”“高端奶之乡”金字招牌进程中做强特色经济的几组故事。
宁夏滩羊“地标”底色亮
“宁夏滩羊肉品质好,滩羊有滩羊的特点,要把这个品种保护好。”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作出重要指示。
宁夏滩羊看盐池。盐池县位于宁夏东部,地处陕甘宁蒙四地交界地带,是中国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牧区县,独特的气候条件、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盐池滩羊”这一稀缺名贵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8月4日上午,采访调研组走进宁夏盐池滩羊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烈日下,一群群带着耳标的滩羊在宽敞整洁的羊舍里不时地撒欢。
5年前成立的宁夏盐池滩羊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现已发展为一家集滩羊保种、收购、加工、储备、销售、推广为一体的行业龙头企业。“我们采取‘集团+企业+协会+合作社+养殖户+金融服务’的新型产业化联合模式,融资两亿元支持滩羊产业链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促进滩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该公司董事长金建仁介绍说,今年以来,他们已累计与全县7800余户滩羊养殖户签订210万余只的盐池滩羊订单收购协议,8万余只的盐池滩羊优质优价收购协议通过订单式销售,带动盐池滩羊收购价格稳步上涨。
怎样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知识产权优势变成品牌优势、市场优势?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市场监管部门经过反复探索,找出了一条盐池滩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的新路子。他们推动“盐池滩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授权动态监管和盐池滩羊肉专卖店(体验店、餐饮店)授权经营管理模式,指导4家企业获得“盐池滩羊”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权,地理证明商标授权使用企业73家,企业授权经销商36家,以滩羊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对群众增收贡献率达80%,“盐池滩羊”产品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市场监管部门在盐池县滩羊产业发展协会建立商标品牌指导站,联合协会为企业商标品牌建设提供商标事务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专业技术支撑,打通知识产权服务市场主体“最后一公里”。“我们通过做好商标品牌指导,出台专利融资政策,全力推进‘盐池滩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刚刚到任不久的盐池县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海波熟练地念起了知识产权经。
“商标品牌指导站开展商标品牌认定培育和宣传推广工作,解决了企业不知道、不会干、没渠道的问题,这在‘盐池滩羊’地理标志保护中发挥了大作用。”盐池县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郝峰蓉补充道。
品牌的良性发展需要服务,也离不开监管护航。盐池滩羊的品牌正在越来越响,市场上出现冒充“盐池滩羊”违法经营现象。对此,盐池县市场监管局同周边县区协同执法,建立品牌保护跨区域监管机制。加强区内外销售市场监管,对“盐池滩羊肉”专卖店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并评星定级/奖优汰劣,规范市场运营秩序。
示范区如何建设得更好?前不久,宁夏市场监管厅厅长、知识产权局局长杨少华专程来盐池开展专题调研,对两年来的建设工作进行现场办公。相信这里的经验将会为全自治区滩羊产业的发展提供示范。
“宁夏枸杞”别样红
“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让宁夏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强调。
“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采访调研组在中国枸杞博物馆了解到,宁夏栽培枸杞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如今枸杞成为宁夏的“地域符号”和“红色名片”。“宁夏枸杞”在去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市场竞争力网络票选活动中荣获第一,“宁夏枸杞”“中宁枸杞”两个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去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正式核准注册“宁夏枸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随后,国内首家枸杞研究院正式运营,该院整合相关学科队伍组建遗传育种、功效物质、信息资源与转化8个中心,搭建了科研单位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新平台。
“宁夏枸杞别样红”的背后,究竟有哪些质量科技密码?
“支持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利好措施不断。一年前,国家枸杞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宁夏)通过市场监管总局评审认定,正式获批筹建。”宁夏市场监管厅一级巡视员胡鑫德介绍说,他们会同有关部门发布《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枸杞干果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填补了国内枸杞干果农药残留相关标准空白,实施《宁夏枸杞干果商品规格等级规范》,进一步凸显宁夏枸杞的道地属性。
8月4日下午,采访调研组实地考察了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瑞源),一个个新研发出的枸杞产品摆放在可视化的生产车间,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有条不紊地进行作业。作为专业从事枸杞科技研发、基地种植、生产加工、市场营销、文化旅游“五位一体”的全产业链科技型企业,百瑞源曾获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质量奖”,农业农村部“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枸杞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等多项荣誉。
“在市场监管部门的助力下,宁夏枸杞产业加快产学研融合平台建设,加强科技资源共享,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据百瑞源技术总监张金宏介绍,近年来,百瑞源与中科院过程所、大连化物所、中国农大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借助产学研合作,聚集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人才优势,合作开展“锁鲜枸杞”制干技术设备研究,并在宁夏枸杞的品种选育、基础功效成分研究、深加工产品开发上取得显著成效。
荒滩披上绿装,挂上红果。采访调研组发现,借助科技力量快速发展的宁夏枸杞产业不仅改善了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也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他们不仅在家门口赚到了钱,而且学会了一门技术,带着技术回到家,在自家的农田种植枸杞,产出的高品质枸杞可以卖一个好价钱,高价位的枸杞又吸引周边农民也进行标准化的枸杞种植,最终实现‘一家’带动‘一片’的良性循环。”张金宏如是说。
宁夏枸杞通过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带动枸杞产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通过项目引领、科技带动、市场推动、企业牵动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
宁夏葡萄酒“当惊世界殊”
“宁夏葡萄酒产业是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假以时日,可能10年、20年后,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指出。
8月5日,采访调研组来到宁夏闽宁镇的立兰酒庄葡萄酒种植基地。
七分葡萄,三分酿造,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曾经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如今已变成一片绿洲,葡萄园里绿藤舒展,树木葱郁繁盛。一串串颗粒饱满的赤霞珠沐浴着阳光,肆意生长。
立兰酒庄董事长助理马成云详细讲解了葡萄种植标准、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科技服务等情况,并讲述市场监管部门对企业发展的帮助。他举了一个例子,“得益于市场监管部门在地理标志使用和成分表内容上的细心指导,才避免了我们在市场上摔大跟头!”
近年来,宁夏多部门出台政策、制定标准推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
其中,宁夏区委区政府相继出台了《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等重要政策文件,市场监管部门在其中承担多项重要工作。
截至目前,宁夏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27万公顷,占全国1/3以上。产区在全国创新采用“小酒庄,大产业”发展模式,现有酒庄211家(其中建成酒庄101家、在建110家),年产葡萄酒1.3亿瓶,综合产值达到261亿元。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自2016年开始参加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活动以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价值在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榜中的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今年的第9位,品牌价值达281.44亿元,2021年首批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清单,彰显了宁夏葡萄酒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
基于国家和自治区层面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战略,对葡萄酒产业标准化建设提出了全新要求,原标准在框架结构、体系边界等方面已不能满足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宁夏市场监管厅、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针对葡萄酒产业编制了《宁夏“六特”产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 第1部分 葡萄酒产业》地方标准,聚焦宁夏葡萄酒产业国内乃至国际定位,突出贺兰山东麓独特风土条件,强化气象及产地环境相关标准收集与研制,充分发挥标准对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宁夏葡萄酒产业已成为宁夏扩大开放、对话世界、世界认识宁夏的‘紫色名片’。”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助理马永明自豪地说,2021年,经国务院同意,由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落户宁夏,标志着宁夏葡萄酒产业进入“国家战略”。
“没有等出来的精彩,只有干出来的辉煌。”葡萄美酒是酿造出来的,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7年前,马成云大学毕业后来到立兰酒庄,再没有离开。“踏踏实实种好葡萄,认认真真做好酒,我们相信宁夏葡萄酒一定会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
8月的贺兰山东麓,百里长廊、风景如画,一片片种植基地绿意涌动,一座座特色酒庄星罗棋布,一瓶瓶葡萄琼浆引人入醉,一个个宁夏品牌声名鹊起,紫色美酒与塞上美景相得益彰,葡萄之韵与文化之美交相辉映。
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一路走来,采访调研组感受到,宁夏市场监管部门在书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宁夏篇章中责任重大、作用重要,他们正全力以赴围绕质量提升主线,以质量求突破、靠质量促转型、用质量增实力,合力推动“质量强区”建设,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坚实质量保障。采访调研组相信,宁夏盐池滩羊、宁夏枸杞、宁夏葡萄酒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只是宁夏经济的缩影,有了市场监管部门的特别助力,宁夏特色经济未来可期。
采访调研手记
行走在宁夏这片热土上,宁夏市场监管厅的干部职工对于发展家乡的热情和感情深深打动着我们。宁夏市场监管厅食品生产处处长霍强在葡萄酒生产车间一边自豪地介绍这里聚合了全球最高端的葡萄酒生产设备,一边不时插入几句“宁夏的奶业生产也是这样子的”,强调宁夏是伊利、蒙牛等乳业巨头的高端奶生产基地。质量发展处处长路润虎如数家珍地介绍历届宁夏质量奖的得主怎样向主导优势产业倾斜,并着手修改宁夏质量提升行动方案,为“六新六特六优”一个个产业量身制作具体方案,把质量提升行动引向深入。在采访调研的空隙,新闻宣传处处长张向东像一位尽职尽责的新闻发言人,为采访调研组讲述厅党组怎样围绕宁夏中心工作作出一个个重要部署和取得的显著工作成效,希望采访调研组能够多留几天多走多看……
(采访调研组成员:李本军 贾润梅 孙圆 李滨)
链接:
巍巍贺兰山绵亘西北,红色六盘山雄踞南陲,滔滔黄河水九曲迂回,孕育了美丽富饶的宁夏平原,造就了稻香鱼肥、瓜果飘香的“塞上江南”。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黄河上游,与陕西、内蒙古、甘肃相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2021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4522.31亿元,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重大转变,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从全国第22位提升到第18位,迈入全国二类创新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了量的跨越和质的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宁夏,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美丽新宁夏、怎样建设美丽新宁夏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宁夏发展明确了科学定位、赋予了使命任务、擘画了宏伟蓝图。宁夏回族自治区广大干部群众坚定担当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团结奋斗、真抓实干,进一步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壮丽篇章。
宁夏“六新六特六优”产业
“六新”产业主要指新型材料、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数字信息、现代化工、轻工纺织6个重点产业,产值约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5%左右,代表了宁夏未来工业发展的方向。
“六特”产业主要指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六个特色农业产业,产值占全区农业的80%以上。
“六优”产业主要指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健康养老、电子商务、会展博览6个重点产业,这6个产业多数是生产性服务业,对提升产业整体水平有重要协同服务作用。
聚力发展“六特”产业。宁夏将实施特色农业提质计划,推动价值链高端化。立足资源禀赋,以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六特”产业为重点,宁夏将打造集研发、种植、加工、营销、文化、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