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鸭接上了数字链
浙江宁波市象山县推进“数字溯源”精准智控卤肉食品安全
□ 罗沁瑶 本报记者 曹吉根
“你扫一扫这个二维码,我们家卤鸭使用的原料、供应商、原料检测结果都能看到的,保管你吃得放心。”
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大徐镇大徐市场的象山玲娟熟食店里,店主王玲娟像往常一样按顾客要求,熟练地斩下了半只卤鸭,放到电子溯源秤上称重,电子秤便自动打印出了一张带二维码的票据。顾客随即可以扫码验货。
票据上的这个码叫“溯源二维码”,能一码追溯生产原料、配料成分、加工工艺、销售数量等全流程信息。消费者借助电子溯源秤等终端产码设备,可在购买卤肉食品时通过手机扫一扫发现相关溯源信息,若食物有问题还可进行线上投诉。
店主王玲娟每天在开始制作产品前,则需要登录象山县市场监管局上线的“卤肉一件事”应用小程序,按照预填好的常用供货商、原料、销售门店等信息模板,更新输入每日进出货数量,并拍照上传销售票据,完成食品安全台账无纸化登记。
这是象山县实施“卤肉一件事”数字化集成改革的一个成果,经过“生产端信息录入-监管端抽检数据导入-系统实时推送-销售端上秤产码-消费端扫码溯源”一链式信息,象山县已归集相关生产数据逾11万条,生成卤肉食品溯源码超过17万个,累计生成溯源信息13163条,整改违规行为368起,全县206家卤肉生产经营单位全部纳入分类监管体系,有效提升卤肉行业精准智控和风险防范水平,实现业主安心经营、部门智慧监管、群众放心消费。
结合数字监管,象山县在卤肉行业还展开“阳光公示”,以公开促监管。从去年开始,象山18家放心农贸市场内的卤肉销售店已陆续安装了“阳光电子屏”。屏幕上实时向消费者播放卤肉生产加工画面,公布摊位所售卤肉食品检测结果,以及市场销售区域温湿度变化等内容。除此之外,配合安装在生产经营单位场所内的AI实时分析预警功能的监控设备,生产销售的画面还被传至后台监管端,自动抓拍提醒未佩戴口罩、防蝇防尘措施不到位等各类违规操作行为。
“卤肉生产时间大多集中在凌晨2时至4时,单靠传统监管手段难以排除风险隐患,但借助智能监控设备,可以24小时线上巡查。”象山县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借助“卤肉安全集成应用”一屏展示加工环节,不但能实时查看监控画面,对发现问题信息予以归集分类依规处置,还能对卤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数字画像”,提高监管效能。
信息公开,加工制作过程视频公示,还有力带动了象山卤肉加工作坊卫生环境和内部管理提升。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根据各卤肉生产经营单位现有操作环境和制作流程,按食品安全意识度、管理规定完整度、基础设施磨损度、功能区布局合理度等分类制定整治方案206个,改造提升卤肉生产经营单位87家,取缔无证或引导新办证作坊2家,实现“规范一批、提升一批、取缔一批”,提升行业整体生产经营环境。
在卤肉小作坊硬件提升后,市场监管部门还指导推行“5S”现场管理模式,从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5个方面,规范操作流程,制作了简化版的卤肉食品小作坊检查表单,让经营户每周对表逐条“查漏补缺”,加强原料验收、配料、煮制等关键控制点的靶向管理,及时整改各环节风险隐患。
两个月前,象山县贤庠镇海墩村的象山皖南熟食小作坊还是一派破败形象,墙皮还大块脱落,房屋吊顶破烂,使用着煤炭灶头,食品安全风险隐患较大。业主朱启闩在全面改造后,墙面已重新粉刷,坊内已整齐地摆放着半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和食品级不锈钢的存储容器,功能区布局合理,生产环境整治整洁。
朱启闩说:“改造好的加工间整洁明亮,自己看着都舒心,肯定也更能赢得顾客,感谢市场监管部门的帮扶。”
“改造小作坊只是全行业纳管整治的一部分,其实不管生产加工、市场批发还是零售经营,每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所以要全纳管、分类施策、逐批整治。”象山县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通过上游生产端销售路径、下游销售门店货源“双向排查”的方式,已排摸出卤肉店81家、现场制售单位78家、持证小作坊47家,实现全行业应管尽管。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