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喀喇沁旗打造硬果番茄产业“金色名片”
智慧农业谱写乡村振兴质量新篇
□ 本报实习记者 胡锡丰
巍然屹立的马鞍山,蜿蜒流淌的锡伯河,共同织就了绿茵为窗的喀喇沁。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位于内蒙古东南部,蒙、冀、辽三地交界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全旗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聚力发展肉牛、肉鸭、中药材、设施蔬菜四大主产业,在此基础上“抓产业、建平台、促投资、创品牌”。2021年,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4亿元,同比增长8.6%,位居赤峰市第1位、自治区第10位。
喀喇沁旗王爷府镇被誉为“中国番茄之乡”,硬果番茄种植面积6667公顷。一个产业能够做大做强离不开质量提升、品牌塑造和标准规范,在“赤诚峰味”品牌战略引导下,喀喇沁旗精心培育喀喇沁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涌现出以王府番茄为代表的一批农产品品牌,获得“赤诚峰味”品牌授权,喀喇沁农产品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番茄成为富农果
2006年,喀喇沁旗还鲜有规模化种植番茄,各家各户主要以种植玉米等基础粮食作物为主。在老书记杨玉星的带领下,喀喇沁旗王爷府镇上瓦房村从0.67公顷地开始,进行硬果番茄的大棚试种。“第一年种了0.67公顷,第二年种了1.63公顷,在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和农业部门的技术帮助下,我们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杨玉星介绍说,“如今,仅上瓦房村的硬果番茄大棚就超过133.3公顷。”
一项产业想要真正成为富民产业,只靠大面积种植是不够的,还需要多方资源的投入和支持。在人才方面,近年来随着硬果番茄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喀喇沁旗引入北京帮扶的科研服务,首都的专业农业技术员定期到当地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建立院士工作站,请来北京的农学专家实地考察,传授经验。在技术方面,该旗不断升级种植大棚的设施,完善种植技术,用滴灌技术完全替代过去的大水漫灌,在节水的同时保障作物正常生长。在资金方面,喀喇沁旗从最初推广硬果番茄种植时每棚补贴2000元,到使用农村信用合作社资金给予帮助,每年可以为老百姓节约近千万元。
目前,喀喇沁旗以硬果番茄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在市场竞争中也具有相当优势。因其纬度位置和独特的大温差气候使果实口感更好,同时在种植中使用蜜蜂天然授粉基本不使用农药,进一步提升了果实品质。硬果番茄也天然具有便于储存易于运输的特性,只需要在3℃-4℃的冷库中进行打冷处理就可以保持7天新鲜,因此该产品也颇受港澳地区客商喜爱,甚至远销海外。喀喇沁旗技术员张树林介绍说:“未来硬果番茄产业还将寻求与其他产业的结合点,不断优化自身产业链。比如种植一季后的番茄秸秆,可通过喂牛的形式将其消耗,物尽其用。”
如今,喀喇沁旗的硬果番茄产业每年产值约15亿元,仅此一项就带动当地人均收入增加超7000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喀喇沁旗在今年的一次普查中发现,该地区的户均汽车保有量已达到1.7辆,进一步证明了硬果番茄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让当地老百姓日子越来越红火。
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落叶归根,回馈家乡,50多岁的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史明昌作为技术骨干,回乡创办了内蒙古地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地拓农业),为当地提供智慧农业服务。2013年落地内蒙古喀喇沁旗王爷府镇,2015年开始正式运作为当地农户提供大数据与线上App服务,地拓农业正助力打通产业链条。“目前我们的App在当地已经有六七千个用户,农户可以在上面查看农业信息,农资企业可以查询产品信息,客商也可以在App上直接对接。”地拓农业当地主要负责人于美娜介绍说。
智慧农业不仅直接带动产业振兴,同时也吸引了一批年轻人才回到当地就业。27岁的欧海光已在地拓农业担任5年的农业技术推广员,“我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农业学专业,主修的是农业生产、育种和田间管理,当我听说家乡的农业发展得这么好,正好我也是学农业的,就决定回到家乡来,现在主要负责基地番茄育种的管理,同时将秸秆还田、智能灌溉等技术推广到农户。”
不仅是欧海光一人,在当地还有很多这样返乡就业的年轻人,智慧农业的引入一方面带动番茄产业振兴,另一方面也带动乡村人才振兴,弥补了当地缺少乡土人才的问题。
在智慧农业等系列政策措施的引领性,喀喇沁旗硬果番茄产业从以前几个大棚,已经发展到现在专业化的产业运作模式,从小农小户成长到具有规模效益的阶段,不仅展现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新进程,也为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