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破局思变 新生态赋能中国
我国电池新能源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和高景气赛道
□ 本报记者 丁 莹
截至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与锂电池出货量已经在全球稳占半壁江山,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动力电池百亿级投资项目频频落地,数百吉瓦时中短期产能规划目标竞相推出,智能装备与核心材料也紧跟电池企业的布局节奏,开启了新一轮技术与产能的竞赛。
近日,在2022中国(广东·东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电池“达沃斯”(ABEC)组委会秘书长、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如此表示道。
2022中国(广东·东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论坛由广东省东莞市政府、电池“达沃斯”组委会主办,来自全球电池新能源产业链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各界代表出席。论坛深度聚焦电池新能源产业破局求新与变革重塑,围绕“新赛道蝶变跃升,新势力加速整合,新生态赋能中国”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新赛道蝶变跃升
在“双碳”目标下,汽车产业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新能源汽车推广加速。在下游需求支撑下,锂电全产业链掀起涨价潮。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徐政和分享的一组数据显示,近年来,锂离子动力电池相关金属的价格猛涨,从2019年7月到今年3月,钴价涨幅接近150%;镍价从最低时的9万元/吨增长到今年4月的23.51万元/吨;碳酸锂价从2020年12月到今年4月,增长近10倍。
江西赣锋锂电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戈志敏表示,预计未来10年,在新能源汽车、5G技术、储能、3C数码等快速增长的驱动下,全球锂盐需求量呈快速上涨趋势,预计在2025年年需求量将达160万吨,2030年达400万吨,主要来自于动力电池需求,锂供需将维持紧平衡。
现阶段,车企成本承压,电池原材料资源紧缺及价格上涨已经影响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电池新能源行业正从“破茧而出”到“蝶变跃升”,走上了一条新赛道。
徐政和表示,为了保证资源安全,电池回收势在必行。布局锂、钴、镍等关键资源,建立一个电池生产和回收的循环体系,通过电池回收及电池材料修复再生,可从根本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同时,由于退役动力电池易燃易爆、安全存放难,重金属含量高、有毒有机组分含量高,从环境角度看,为了避免环境污染问题,电池回收同样是势在必行。
新势力加速整合
于清教认为,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为保障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与协同,电池新能源全产业链战略合作在持续深化,产业一体化布局全面升温;下游需求市场持续提质扩容,行业景气度大幅提升,各细分领域再获跨界投资者的青睐。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陈泉泉指出,由于资源端供需错配,近年来,多家企业跨界入局锂电上游矿产资源,其中,电池企业与主机厂通过资本、产业合作,加强锂、钴、镍、磷等资源端供应保障;传统制造业经营业绩承压,多元化转型需求强烈;有色金属巨头跨界进军锂矿,拓展与新能源相关战略性矿种,构建新增量领域。
“锂离子电池是巨大的产业!”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欧阳明高表示,“发展趋势概括为9个字: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首先产品要高端化,代表我们要不断提升比能量,提升循环寿命,降低成本,最核心的是提高安全性;第二个方面是能源的低碳化,电池行业也是很耗能的行业。面向未来,全世界都在制定电池的碳足迹和碳法规、碳税相关政策,我们还需要面向绿色电池开展一系列工作;第三个方面是智能化,要实现全链条的智能化。”
“在新能源汽车的黄金时期,需要全产业链一同协作,建立稳定的生态链,上下游形成协同,不能孤军奋战。”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Pack技术部部长、芜湖奇达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峰在论坛上也表示,“从矿产、材料、电芯到主机厂等行业龙头企业要更具有担当,保质保量的同时做好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稳步发展”。
新生态赋能中国
面向未来,构建电池新能源行业新生态势在必行。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多个电池关键材料领域,从原材料到成品的一体化布局将渐成趋势;车企与电池企业纷纷加快供应链投资,上中下游深度协同。在新生态赋能下,将有越来越多中国电池新能源品牌走向世界,成为全球电动化变革的主力军之一。
自2014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和制造国家。中国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在全球的占比已从2014年的42.1%上升到2021年的59.4%。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前20的企业中,15家中国企业上榜,且部分企业装车量增速大涨,中国在动力电池领域领域已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与此同时,在储能等增量市场,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也在稳步提升。
电池新能源赛道新一轮变革已经开启,未来,电池新能源行业将开启更加高速且高质量的发展期,国产化与国际化双双提速,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更具韧性的供应链,构建健康发展生态链,互联互通,共生共赢。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