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市场主体总量实现倍增,目前已达341万户,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位……活力迸发的市场主体,成为四川成都经济发展的硬核力量。
企业开办0.5天办结,“市场监管”“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进入营商环境国家评价“标杆城市”行列……“优”无止境的营商环境,成为蓉城企业成长的肥沃土壤。
历经10年持续打造,成都“春雷行动”等系列专项行动成为公众关注的执法品牌。
荣获全国首批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持续攀升的质量水平,成为城市竞争的鲜明优势。
食品安全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监管,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通过公示,连续13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可知可感的民生变化,成为公园城市的幸福底色。
十年春华秋实,一路繁花绽放。一项项成绩、一组组数据,绘就了成都市市场监管部门无愧于时代的“十年答卷”,更折射出成都“进击”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
2020年12月11日,成德眉资一体化企业登记服务专窗发出首张异地营业执照,标志着“大市场、大监管、大服务”新格局取得重大突破。
2022年8月29日,成都市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并为食品安全志愿服务队举行授旗仪式,引导全社会共创共享食品安全。
交答卷
无愧使命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成都市市场监管系统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提升市民和市场主体获得感为目标,牢记“国之大者”,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构建市场监管体系、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推进质量提升、守护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打出精准有力“组合拳”,交出了一份地方党委政府认可、人民群众满意的市场监管答卷。
市场监管机制呈现新格局
市场监管“更智慧”
打造成都市市场主体智慧监管平台,形成信息融合、联动协同、智慧高效的市场监管新模式。发布成都市市场主体智慧监管业务流程、数据格式、交换接口3项地方标准,创新建成全市统一的信用积分管理平台,实现市场主体信用智能实时积分和综合评价。构建2.0版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规范体系,创新开展“双随机”分级分类监管。成都市连续两年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市场监管”指标中获评“全国标杆城市”,事中事后监管工作两次受到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通报。
商事制度改革取得新成效
市场主体“更活跃”
严格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率先推进“多证合一”改革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改革,创新住所登记管理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0.5个工作日,企业注销实现“一网”服务,自贸试验区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实现24项许可事项、营业执照“联动办”,实现成德眉资首批17项许可事项异地同标办理,智能审批做法获四川省推广。目前,成都市市场主体总量达341万户,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位,新经济总量指数居全国第二位。
监管执法水平取得新突破
市场治理“更精细”
公平竞争审查机制不断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价格、广告、网络交易等重点领域监管深入推进。在查处无照经营、商品生产流通、打击传销规范直销等领域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春雷行动”等系列专项行动成为公众关注的执法品牌。在新经济、新业态等领域,建立包容审慎监管、柔性执法新模式。
市场监管领域安全监管能力实现新提升
发展惠民“更贴心”
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加强,未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重大安全事故,守住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市场监管阵地。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通过公示。率先建立“党政同责清单+职责任务清单”管理机制、风险防控指数评价机制、重大活动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地方标准。首创“冷库库长责任制”,在四川省率先实行集中监管仓制。建立成都市食品安全监测预警数据中心,“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获评全国社会共治典型案例。试点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互联网+智慧监管”,在全国率先开展执业药师远程药学服务和电子处方服务平台试点。探索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创新建设96933电梯困人应急服务平台。工业产品质量稳步提升,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4%以上。畅通消费维权服务通道,2021年共受理投诉举报咨询26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6279万元。
服务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
质量动能“更澎湃”
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成功争取第5届中国质量大会在蓉召开,成都市已先后获15项中国质量奖(含提名奖),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成都在2020年度全国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监测城市中位列第一。开展国家首批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试点。全国首个以校地合作模式筹建的南亚标准化(成都)研究中心正式挂牌运营。获批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成都)、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四川省冷链物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获批建设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中药材质量监测评价重点实验室、创新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目前,成都已建成国家级质检中心20个,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知识产权保护迈上新台阶
创新活力“更强劲”
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军民融合试点城市建设通过评估验收,发布全国首个《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规范》团体标准。建成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22家、知识产权示范单位988家。中国(成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验收,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站点累计达337个,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成都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有效注册商标量分别达7.18万件和83.6万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企业达325家,在第23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共斩获17个奖项。“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改革经验在全国作交流发言。
向未来
展现更大作为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8件,食品抽检合格率达98.5%……不久前,《成都市“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勾勒出成都市市场监管领域发展新蓝图。
构建“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现代化市场监管新格局。《规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国内领先、符合超大城市治理规律、适应新发展格局要求的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到2035年,市场监管领域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水平监管、高质量服务、高能级支撑的“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市场治理格局更加定型。
设定七大任务31项量化指标。《规划》确定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依法公正监管、坚持改革创新引领、坚持数字智慧赋能、坚持系统监管共治”5项市场监管的基本原则,提出市场准入、市场秩序、市场安全、质量发展、消费环境、市场监管体系、区域合作7方面任务,设定了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食品抽检合格率、中国质量奖、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等31项量化指标。
实施系列行动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规划》紧贴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超前谋划“十四五”市场监管总体目标任务,五个突破、四大体系、一体协同、十大工程……可谓招招有力,拳拳精准。
五个突破——把优化市场准入服务、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严守市场安全底线、拉升质量创新高线、推进消费环境建设作为5个重要突破口,着力营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创新驱动的发展环境。
四大体系——着力构建完善市场监管法治体系、市场信用监管体系、市场智慧治理体系和市场监管共治体系,持续提升市场监管各领域现代化水平。
一体协同——服务市场监管区域合作,坚持一体化发展理念,提出深化成都与成渝地区其他城市市场监管部门合作,共同提升区域市场监管水平。
十大工程——实施商事制度改革深化工程、市场环境净化工程、食品安全监管工程、药品安全放心工程、质量强市战略深化工程、放心舒心消费升级工程、综合执法提升工程、科技赋能工程、市场多元共治工程、区域市场监管一体化工程。
“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成都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将按照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不忘初心、接续奋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成都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壮阔画卷上,继续书写市场监管人的奋斗故事,交上市场监管人的精彩答卷。
(本版稿件由张东提供)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