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感到安全和满意
湖南娄底市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成效显著
□ 罗达意 本报记者 王融国
每天上午,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乐坪街道清泉社区的食品安全网格员邹冠南都会到商业局门口的农贸市场巡查。经营户们从怕他“找麻烦”到常跟他开玩笑:“找出问题请你‘嗦粉’。”农贸市场也从鸡飞狗跳、污水横流,变得整洁有序了。
给全市2089个村(社区)全部配备1名食品安全协管员,对接社会综合治理基础网格体系,把食品安全纳入网格化管理,娄底市9773个小网格配备了9815名网格员,全部兼任食品安全信息员,层层建立食品安全微信信息群,制定协管员日常巡查、隐患排查、协助自查、信息上报、科普宣传、集体聚餐等网格管理事项清单,定期开展培训,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的市、县、乡、村、格五级网络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商业局农贸市场的变化,就是娄底市实行“网格+哨点”机制以来取得巨大成效的一个范例。
与网格化机制兜底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对应的,是娄底市委、市政府的高站位和主动“揽”责。《娄底市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职责分工》的出台,明确了党委、政府领导班子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建立健全了党政“双一把手”负总责、抓全面,分管战线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在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全市绩效评估、平安建设、真抓实干考评内容的基础上,又纳入了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建设年度考核内容,推行一系列激励和惩处措施。结合党委巡察工作,对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食品安全工作职责情况进行检查。对年度重点工作,由政府督查室实施季度跟踪督办。对全市食品安全考核排名靠后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实施约谈,全面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领导重视、目标明确、措施到位,让娄底市的食品安全监管落到了实处。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该市对食品领域内的风险源进行常态化摸排,建立风险进库、出库的动态管理机制,形成“发现问题、提出措施、解决问题”的闭环监管模式。共排查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主体75.6万家次,督促1.53万家企业(单位)完成自查自改,排查风险隐患3.5万多条。全市未发生一般及以上食品安全事件;在中心城区15个农贸市场、13个基层所、两个大型超市引进有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食品快检,建立了娄底市中心城区食用农产品监督快检室,实现了市场自检与监督快检“两条腿走路”。自8月初运行以来,已完成快检3771批次,检出问题产品47个批次,下架销毁不合格产品350余公斤;全市启动和实施餐饮服务环节“明厨亮灶+互联网”建设工程,已建成县级“互联网+明厨亮灶”指挥中心1个,“互联网+明厨亮灶”食堂489家,规范化校园商店23所。
与此同时,娄底市通过专项整治严查违法违规行为,保障百姓餐桌安全。食品冷链物流专项治理,保证经营的进口冷链食品实现“一物一码”可追溯,13次重点冷链食品专项清查行动,检查冷链食品经营户1万多家次,整改各类问题657个,停业整顿10家,封存下架进口冷冻海鲜食品近2600公斤;开展大米质量安全专项检查,严防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市场。累计检查企业408家次,小作坊620家次,取缔无证生产1家,捣毁制假售假窝点1个;联合教育、检察部门持续推进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对全市1982家学校、托幼机构进行全覆盖检查,约谈学校负责人23起;开展食品安全“护老”行动和保健食品行业清理整治攻坚行动,建立了“专业监管+综合执法+基层治理”的保健食品长效治理模式。检查食品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2万多家,开展行政指导、行政约谈69家次,依法取缔会议营销场所9家,关停25家。此外,还开展了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治理、“放心早餐”等各类专项治理15次。集中销毁假冒伪劣产品50余吨,货值360余万元。办结各类食品违法案件440件。
为了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娄底市不仅出台了《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了娄底市食品安全专家库,及市食安委成员单位食品安全统计数据定期共享制度,推进食品安全信息资源共享,还组织开展“万名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大培训”,举办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培训班223期,培训5.3万余人次,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而最让娄底市民有参与感的,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场监管部门连同社会各界人士,对群众关注度最高“网红餐厅”开展的食品安全检查进行直播。执法全程不打码、不中断,超过2万名市民全程收看。而让市民们交口称赞的是,各县市区政府为提高食品安全事故救助能力,按照辖区内人口基数,每人每年1元的标准,采取财政出资购买保险服务,由商业保险公司承保,积极推广食品安全责任险,让市民感到放心、安全。
“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百姓感到安全、满意。”娄底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付凯军表示,将继续大力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着力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切实提高全市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