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常青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很看重礼尚往来。在古代,许多清官廉吏严于律己,常常赋诗拒礼拒贿,并借诗以明志。
明代官员况钟,字伯律,号龙岗,又号如愚,祖籍靖安(今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据史书记载,明宣德五年,况钟出任苏州知府,是一位备受百姓尊重爱戴的清官。他博学干练,上任后勤谨清廉,大力整顿吏治、兴修水利、核减税赋、废止苛捐杂税,深得朝廷器重,生平获朝廷31次奖赐,被苏州人民亲切地称为“况青天”。
明代流行一首民谣:“知县是扫帚,太守是畚斗,布政是驻袋口,都将去京里抖。”这首民谣讲的是,地方官员进京朝见时,一般都要带上搜刮来的民脂民膏送遍京城里的达官显贵。而况钟进京朝见,却两袖清风,不带一锱一铢。
对于这位清官,苏州人是心怀感恩的。据史料记载,况钟在苏州时,曾因为丁忧而离任,“郡民谐诣乞留”。丁忧期满后,况钟复任苏州。直到明正统五年(1440年),况钟任苏州知府9年,秩满当迁,要到京城述职,并接受吏部的考绩。在况钟离开苏州的那天,苏州百姓依依不舍,两万余人前来相送并上书朝廷,恳求让况钟继续留任苏州府,官员和老百姓纷纷赠礼以表谢意,况钟一律拒收,并当场写了一首感人的《拒礼诗》“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泪注如泉”,以明心迹。老百姓感动于况钟分文不取、一心为民的操行,况钟感动于老百姓争相饯送、求他留任的深情。面对百姓的送行,况钟深感惭愧,泪流满面。进京面圣后,他向皇帝表明,自己想第三次留任,不愿升迁到其他职位。据史书记载,明正统五年,明英宗下旨,命况钟“升按察使正三品职俸,署苏州府事”。以正三品之职出任一州知府,这是自明朝建立后从未有过的规格和礼遇,也是对况钟治理苏州最好的褒奖。
诗心即廉心,古代廉吏的每一首拒礼诗背后,往往都伴随着一段佳话,彰显的是廉吏们高洁的为官操守和做人品格。况钟“不带江南一寸棉”的拒礼诗,拒的是财礼,守的是大节,赢得的是民心。受贿行贿滋生的土壤之一就是不当的人情往来,对从政者来说,面对人情关、送礼关,关键是要为政以正,防止以“礼”代贿、由“礼”及贿,陷入贪腐旋涡。为官者不能只为一己私利,计利当计天下利,计利当计百姓利,求名应求万世名,在诱惑面前,最难能可贵的是守得住底线,经得起考验,保得住本色。难耐清贫莫为官,公权为公,绝非用来满足贪婪心的私器,更不能成为人情交换的筹码。正身先正心,心不染尘,清风自来。
“风正一帆顺,勤廉得民心”。作为市场监管干部,为民办实事、清正廉洁是本分,也是职责所系。况钟分文不取的高尚情操令人佩服,其体现的“民本位”思想更是令人敬仰,值得每位市场监管干部学习借鉴。要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工作的最高目标,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最大追求,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多干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实际行动取信于民、造福于民。同时,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严守党纪国法,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切实做到拒腐蚀、永不沾,永葆市场监管干部的浩然正气。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市场监管局)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