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徐建华)截至2024年4月末,我国民营经济贷款余额66.4万亿元,前4个月增加3.3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3.1万亿元,前4个月增加2万亿元。这是记者从6月14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的2024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据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副司长车士义介绍,中国人民银行将围绕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和金融机构业务实际,从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部门协同、效果评估等方面持续发力,形成工作闭环,提升工作实效。政策方面,将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和利用质量融资增信要素,优化信贷评价和风险管理模型,创新开发相关产品和服务,提升企业融资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工具方面,在支农支小再贷款等长期性工具基础上,创设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科技创新再贷款等阶段性工具,近期还新设立了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专门用于支持科技型企业、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符合再贷款报销条件的质量效益型企业贷款也可以享受政策支持;部门协同方面,通过共享市场监管部门掌握的企业质量信息、探索将质量融资增信业务纳入政府性融资担保范围、提供贷款贴息等,有利于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业务模式,实现银企“双赢”;效果评估方面,鼓励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各金融机构加强政策宣传、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为质量效益型企业融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金融监管总局政策研究司二级巡视员李晓文指出,开展质量融资增信业务,能够引导银行机构充分利用质量融资增信要素的价值,将反映企业质量水平的无形资产转化为企业获得融资授信的有形资产。具体来看,银行机构开展业务应当注意4个方面。一是建立评价体系。银行机构要深入挖掘和利用质量融资增信要素信息和企业信用信息,建立健全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将质量融资增信要素信息纳入信贷评价和风险管理模型,合理分析评价企业质量水平、品牌价值和创新发展能力。二是健全工作机制。银行机构要根据市场监管等部门提供的企业名单和质量融资增信要素信息,积极对接企业融资需求,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金融支持。鼓励银行机构根据自身业务特色和经营优势,探索质量融资增信业务发展模式,强化业务全流程管理。 三是完善产品服务。银行机构要依托质量融资增信要素,为企业量身定制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授信额度、利率、融资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体现差异化安排,优化信贷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发放效率和服务便利程度,支持企业质量改进、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四是加强风险防控。银行机构要建立健全质量融资增信风险管理制度,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处置。要落实好还款来源,防范多头授信、过度授信。加强贷后管理,动态跟踪企业经营状况、风险水平和质量融资增信信息变化,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做好信贷资金用途管理和真实性查验,防止资金淤积、空转或挪用。要加强与市场监管、人民银行等部门的联动协同和信息共享,确保质量融资增信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