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台共享 大系统共治 大数据慧治
山东青岛全面推广“城阳样本”着力打造食安智慧监管
□ 本报记者 朱文达
“在青岛市食品安全全生命周期‘智慧监管’系统(以下简称‘智慧监管’系统)建设中,城阳区先行先试,全力打造了食安智慧监管‘城阳样本’,为全市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智慧监管和实现社会共治探索了有效路径。我们将‘城阳样本’经验做法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山东省青岛市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协调处处长张海涛介绍说,目前,青岛市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系统监管网格划分全部完成,主体认领率已达100%,摸清了全市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底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分级21.4万户,今年已开展各类检查13.02万户次。
据了解,2023年5月底,“智慧监管”系统应用试点工作启动,城阳区市场监管局将该工作列为局党组会常列议题,分管领导每周带队到基层市场监管所督导工作开展情况。同时,举办专项培训,组织业务部门、基层市场监管所在学习中熟练平台应用,在应用中发现问题,抓实食品生产、流通、餐饮三大板块,做到“应用尽用、会用善用”。
在“智慧监管”系统应用试点过程中,城阳区市场监管局建立业务科室、基层市场监管所相互配合、相互补位的联动机制,深入分析、研究、解决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持续优化功能应用,做到检查信息第一时间录入,检查情况第一时间反馈,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实现系统应用的有效闭环。
同时,为保证“智慧监管”系统应用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城阳区市场监管局将系统应用试点与“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和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包保工作相结合,将其作为服务企业、落实监管责任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开展岗位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为试点工作持续提供人力、智力支撑,形成叠加效应。
张海涛表示,“智慧监管”系统按照“大平台共享、大系统共治、大数据慧治”的思路,实现“一体化”调度、“一件事”监管、“一个码”反馈、“一张图”展示,破除各业务系统数据壁垒,整合市场监管内部业务数据,解决了以往监管信息碎片化、监管数据资源分散、监管系统和平台设施不统一的问题,成功搭建信息“孤岛”间的桥梁,推动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融合、资源共享、协同管理和综合利用。
记者从“智慧监管”系统看到,该系统按照属地管理要求,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按地域划分至对应的监管部门,监管部门登录系统直接认领本辖区的监管对象。各类监管任务均通过系统平台进行分派与流转,同一检查对象的各类检查任务通过系统进行整合,按“最急优先”原则安排监管人员,通过手机端App一并实施,完成所有监管执法任务,真正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此外,“智慧监管”系统还能够根据部门监管和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轨迹,清晰准确定位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形成经营主体全景画像,包括:构建风险分类管理模型,分环节展示企业风险分级和信用分类情况,根据监管数据生成实时监管报告。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监管对象,采取差异化监管,合理确定、动态调整检查频次。对潜在高风险生产经营行为和市场监管重点,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准确定位监管风险和违法违规线索,辅助监管人员实现精准监管执法。
记者还了解到,执法人员在检查结束后,将食品商户检查结果实时上传到“智慧监管”系统,形成监管二维码,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看到检查结果,实现市场监管信息“随时随地、触手可得”,为提升食品安全多元共治水平,增加社会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渠道提供便利。
目前,青岛市市场监管局已将“城阳样本”经验做法向全市推广,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青岛市“智慧监管”系统建立了2554家生产企业、123190家流通主体、88324家餐饮单位的食品主体数据库,可全面掌握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信息。
据悉,青岛市正大力推行使用“智慧监管”系统,将通过加强“智慧监管”系统应用的业务培训和指导,提高监管人员上线率、使用率,将“智慧监管”系统建设由“建”向“用”转变。在应用过程中,坚持全员上阵,并从底数的准确性、工作的计划性、组织的统筹性、监管的规范性、问题的导向性等方面深入发现、分析、研究、解决智慧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智慧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高质量推进。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