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跑”在风险前
安徽创新方式拓展渠道关口前移食品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成效明显
□ 盛青松
本报记者 李 辉
近年来,安徽省市场监管局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数据赋能,强化风险防控,努力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严把食品安全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风险发现能力显著提升
安徽省市场监管局紧盯高风险品种、指标、区域,科学制定抽检计划,全面排查风险隐患,更好发挥食品抽检在排查食品安全风险中的“探照灯”作用。今年以来,安徽共完成食品抽检监测任务115657批次,总体问题发现率5.97%。
该局聚集校园等“一老一小”食品及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检查、严厉打击肉类产品违法犯罪专项整治、“食安守护”攻坚行动、“随机检”等,精准排查风险隐患,完成重点抽检、跟踪抽检及校园食品等专项抽检32921批次,检出不合格837批次。
该局推动出台《安徽省食品安全抽样异常信息报送指南(试行)》,明确异常情形,细化操作流程,提升报送效率;开发“安徽食品抽检”微信小程序,及时收集抽样中发现的异常风险信息。截至目前,该省共上报抽样异常信息345条,全部依法依规进行处置。
该局针对不法分子在食品中非法添加新型降压药物的线索,对宣称具有控制血压功能的“参杞压片糖果”进行检测,发现含有美托拉宗、阿齐沙坦等5种新型化学降压药物后,开展《食品中5种非法添加化学降压药物的测定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 质谱法》补充检验方法研究,经过调查核实、数据比对、专家论证,对该检验方法用于执法办案予以确认,为案件成功侦办提供重要执法依据。
风险防控手段持续优化
安徽省市场监管局依托国抽信息系统,对国家、省、市、县4级食品抽检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每月编排抽检监测信息专刊,对发现的风险隐患进行工作调度;每季度向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通报风险信息;每年编制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清单,为各级监管部门实施靶向监管,推进检管结合提供重要参考。
该局加强对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风险核查处置的跟踪督办,加大核查处置数据抽查力度,提高核查处置数据填报质量,对多批次不合格企业监督检查时同步开展“流动诊所”技术帮扶。2023年以来,安徽共建立核查处置技术专家库94个,派出专家800余人次,为394家企业开展技术帮扶。
针对食品抽检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该局及时组织风险会商,发挥专家智库作用,分析查找问题原因,提出风险消除建议。
风险治理举措不断夯实
2024年初,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与铜陵市市场监管局、枞阳县市场监管局、安徽胡氏食品有限公司共同签订四方合作帮扶协议,充分发挥政府实验室自身综合检验检测、质量技术服务优势及相应资源整合能力,立足企业需求,组建服务专家团队,深入企业零距离服务,为企业提供质量管控、工艺提升等技术指导,以实际行动为帮扶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宣城、淮北、铜陵等市市场监管局针对油炸面制品铝残留量超标问题多次开展风险会商,明确油炸面制品铝残留量超标涉刑案件移送标准,指导县、区开展油炸面制品专项整治活动和案件查办工作。通过风险会商、部门联动和集中整治,该省在油炸面制品跟踪抽检中,油条的不合格率从49.06%降低到26.92%,有效提升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和应对能力。
今年3月,安徽省宣城市质检所驻宣州农产品(食品)加工园实验室及质量技术帮扶工作站正式揭牌,为食品生产园区内的食品生产企业提供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质量管控、委托检验等全程服务,实现园区质量管控关口前移。截至目前,该工作站与园区22家食品生产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为园区企业排查风险隐患16个并帮助整改到位。
该局针对马鞍山市域内食用植物油抽检不合格率居高不下的问题,采取省市联动,专题会商,推动马鞍山市政府在市域内全面开展食用植物油专项整治,支持行业协会制定食用调味油团体标准。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马鞍山市食用植物油抽检合格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从88.34%提高到96.87%。
安徽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探索食品安全风险预警防控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创新食品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新模式新方法,为有效防控化解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坚决守护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中国质量报》【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