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收不增利困局有待破解
车企需寻求可持续成长策略
□ 本报记者 岳 倩
增收不增利,是当前国内车企及行业普遍面临的困境。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138.4万辆、1149.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5%和8.3%,其中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再创新高,达到63.7%,同比增长10.2个百分点。
然而,产销量持续增长的背后却是赚不到钱的心酸。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前4个月,我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仅4.6%,创近7年新低。同样,自主品牌车企市场占有率虽在不断提升,盈利状况却不容乐观。
各大车企发布的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相较于大众、丰田、现代等跨国车企亮眼的业绩报表,自主品牌车企的营收和利润率表现不尽如人意。现代汽车集团销售额达到66.87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530.74亿元),营业利润为6.98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70亿元),以10.4%的营业利润率领先全球车企。长安汽车实现营业收入370.23亿元,同比增长7.14%,净利润仅11.58亿元,同比下降83.39%。江淮汽车实现营业收入112.65亿元,同比增长4.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5亿元,同比下滑28.72%。
新能源车企除比亚迪外,其他企业几乎都不太好过。去年,理想汽车以118.09亿元净利润成功实现盈利,其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实现营收256亿元,同比增长36.4%;实现净利润5.91亿元,同比下降36.7%,环比大幅下滑89.7%。其余尚未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则仍然未能摸到盈亏平衡的门槛。蔚来汽车今年一季度调整后的净亏损为49.03亿元,同比增亏18.1%,环比增亏2.1%。小鹏汽车、零跑汽车也处于亏损状态,一季度净亏损分别达13.7亿元、10.13亿元。
对于增收不增利的现象,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与新能源汽车盈利能力较低有一定关系。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新能源分会秘书长章弘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处于前期爬坡阶段,整车企业盈利水平探底过程不可避免,大多数车企年销量刚迈过10万辆门槛,这一量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此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车市激烈的“价格战”进一步加剧了“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去年以来,车企“价格战”愈演愈烈,到了今年,已经到了全市场都难以找到一款加价车的程度,而厂家定的新车指导价在很多场合都失去了意义。行业协会公布的价格分类数据,都是以指导价作为划分标准,显然,这些数据的参考价值也大打折扣。“亏本赚吆喝”是很多新能源汽车真实的销售状态,因为如果不降价,产品无法取得销量,而没有销量,就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这让车企即使亏损也要降价促销抢占市场。
“价格战”可以让消费者以更低价格获得更多选择,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整个市场的价格向下移动,主机厂就会面临成本压力。目前,几乎所有车企都开展了新一轮降本增效行动。不少车企试图通过供应链挤压采购成本,降低成本的方式包括商务谈判、使用成本更低的材料、缩减供应链环节、国产替代进口、集中采购、模块化、减少产线用工等,供应商别无选择,只能去压榨更上游的采购成本,降低自身运营成本,因此又掀起新一轮降本增效“热潮”。
有业内专家指出,在没有达到一定销量的情况下,低价销售根本无法覆盖较高的研发成本,甚至背离产品本身的成本价值,这使得一些车企难以为继。基于此,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当下国内车企数量仍然较多,“淘汰赛”仍在继续。对于车企而言,需要寻求积极的可持续的健康成长策略,才能让销量的增长可持续、更有意义。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