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贾润梅)截至2023年底,我国知识产权人才规模已从“十三五”末的69万人增长至86万人,其中,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行政管理和执法人才数量超3万人,已建成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人才数量超2200人,助力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稳步提升。这是记者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举办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人事司司长张志成介绍,当前,全国执业专利代理师数量达3.4万人,具有专利代理师资格的人才超7.6万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人才数量也快速提升,促进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加速释放。在公共服务方面,全国从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人才队伍规模超4000人,持续提升便民利企水平。在国际化方面,我国已选拔培养国际型审查人才约270人,知识产权涉外教师150余人,遴选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专家119人,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基础人才方面,全国中级以上知识产权师近2万人。
据了解,我国在知识产权人才建设方面重视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国家知识产权局科学设置培训课程,系统开展地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员轮训150余期,提升履职能力;着眼前沿热点,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等工作加强急需人才培训,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拓宽培训渠道,持续做好知识产权远程培训课程建设,累计上线精品课程98门,不断拓展培训覆盖范围。据统计,“十四五”以来,全国累计举办各类知识产权培训班250余期,培训人数超5.7万人次。
系统推进知识产权专业学位建设。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新设知识产权硕士专业学位。2023年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积极推动成立全国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支持该委员会发挥宏观指导作用;指导高校知识产权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目前全国累计有30余所高校已建设或申请建设专业学位授权点。积极探索建立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机制,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和理论研究。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现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零的突破”。
张志成介绍,我国着力打造多层次知识产权智库体系,健全完善以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引领,以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为两翼,各领域特色智库为支撑,各方面知识产权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知识产权智库体系。专家咨询委员会自2010年成立以来已历5届,委员结构不断优化,专家建言等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委员主动参与知识产权重要文件制定、重大课题研究、国际国内会议论坛活动,提出意见建议,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保障。
此外,支持和鼓励地方智库建设方面,目前全国各地共有各类知识产权研究机构近200家,构建了相互联系、多方合作的全国知识产权研究网络,形成了一支约6000人的知识产权研究队伍,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中国质量报》【以“量”看“质”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