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五版>>

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增长

2024-07-18 15:59:31 中国质量报

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增长

截至6月底国产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已超3000万辆

□ 本报记者 岳 倩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发布6月及上半年汽车产销数据。6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0.7万辆和255.2万辆,环比分别增长5.7%和5.6%,同比分别下降2.1%和2.7%;上半年,汽车产销分别累计完成1389.1万辆和140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9%和6.1%。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介绍,伴随汽车以旧换新活动持续开展,地方配套政策陆续出台,企业新车型不断上市,叠加车企半年度节点冲量,6月汽车市场环比继续保持增长。由于国内终端市场增长乏力,企业库存压力较大,当月产销同比出现负增长,略低于此前预期。

总体来看,今年以来,汽车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增长态势。由于一季度同期基数相对偏低,增速超过两位数,二季度后车市整体增速较一季度有所放缓。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销量同比微增,终端库存高于正常水平;新能源汽车、汽车出口和自主品牌延续良好发展态势:新能源汽车保持较快增长,市占率为35.2%,同时市场格局面临重塑,纯电增速放缓,插混车型一路高歌;汽车出口约280万辆,同比增长30.5%,但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达到61.9%,同比提升8.8个百分点。

6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7.7万辆和221.5万辆,环比分别增长6.2%和6.7%,同比分别下降1.9%和2.3%。上半年,乘用车产销累计完成1188.6万辆和1197.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4%和6.3%。从数据上来看,国内燃油乘用车市场的低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车市表现。数据显示,传统燃油乘用车6月国内销量89.3万辆,比上年同期减少37.1万辆,环比增长3.5%,同比下降29.3%;5月国内销量86.3万辆,比上年同期减少28万辆,环比下降1.7%,同比下降24.5%。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燃油车销量连续下滑是因为缺乏新品支撑。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过去20年,燃油车也时常降价促销,但由于新品的推出维持了其价格稳定,即每次降价一段时间,新品的推出会将价格拉回原位,但今年燃油车推出的新品较少,导致价格压力较大。

与燃油车表现不同,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仍是6月及今年上半年的主要增长引擎。今年二季度新能源汽车市占率持续上升,6月已达到41.1%。今年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92.9万辆和4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1%和32%,市占率达到35.2%。截至6月底,国产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已超3000万辆。

需要注意的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也面临着重塑,继续呈现纯电小幅增长、插混高增长的特点。数据显示,6月纯电动汽车产销量分别为58.0万辆和61.2万辆,同比增长6.4和7.4个百分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分别为42.2万辆和43.6万辆,同比增长77.4%和85.1%。从上半年累计销量来看,纯电动产销量分别为299万辆、301.9万辆,同比增长9.4%和11.6%;插电式混合动力产销量分别为193.7万辆和192.2万辆,同比增长83.9%和85.2%。无论从单月还是累计销量来看,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增速都高于纯电动汽车。

得益于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优势地位,中国品牌汽车的市占率持续攀升,已拿下近六成的市场份额。1~6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741.9万辆,同比增长23.9%,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61.9%,较去年同期提升8.8个百分点。由于燃油车市场的逐步收缩,外资品牌的销量和市场份额同环比出现了一定下滑,德系、日系、美系品牌市占率分别为16%、12%、7.1%。

汽车出口同比快速增长。6月,汽车出口48.5万辆,环比增长0.7%,同比增长26.9%。上半年,汽车出口279.3万辆,同比增长30.5%。和国内市场不同,传统燃料汽车对出口增长形成了强有力支撑。6月,传统燃料汽车出口39.9万辆,环比增长4.2%,同比增长31.1%;新能源汽车出口8.6万辆,环比下降13.2%,同比增长10.3%。1~6月,传统燃料汽车出口218.8万辆,同比增长36.2%;新能源汽车出口60.5万辆,同比增长13.2%。

展望下半年,中汽协方面认为,随着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下乡等利好政策的持续落地实施,企业新产品密集上市,将有助于进一步释放汽车市场消费潜力,为行业全年实现稳增长提供助力。不过也要看到,当前国内消费信心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形势更加严峻,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加大,行业运行总体仍面临较大压力,消费信心和市场环境需要继续提振和改善,助力行业平稳运行。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莳伊)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上海:开放临港 共创未来

  • 安徽淮北: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

  • 广西梧州市16万公顷早稻陆续成熟

  • 上汽通用汽车RoboTest无人化 ...

  • 探营梅赛德斯-奔驰:服务用心 不厌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