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文礼 实习记者 刘松瑶
近20公顷的白色大棚顺应山势错落而建,如同碎玉散落在群岭中;天色渐晚,棚内一盏盏补光灯悄然亮起,灿若星河,把枝头的杨梅照得紫里透红。这是浙江省兰溪市马涧镇杨梅种植大户——兰溪奉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陶奉源的杨梅大棚,春夏之交,树上硕果累累,鲜嫩欲滴,树下人头攒动,忙于采收。陶奉源站在山脚,目送一车车“答卷”出山,忐忑等候来自市场的“评分”。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兰溪杨梅近期在浙江、上海等地的多个农产品批发市场销量可观,记者从兰溪市供销合作社指导科获悉,截至目前,兰溪杨梅在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销量约为580吨,在杭州果品批发市场销量约为399吨,在嘉兴水果市场销量约为186吨……整体销量较去年同比增长超10%。
说起今年的成绩,陶奉源喜上眉梢。陶奉源还有一个身份——兰溪市杨梅协会会长。“兰溪杨梅在市场中表现喜人,得益于数字化农业设施的快速发展。”陶奉源表示,从前种杨梅要“看天”,花期遇到低温、生长期遇上高温、成熟期遇上梅雨季等,都会令杨梅夭折。
可以精准控制温度、湿度和日照时间的数字化大棚,能提升大棚内气流循环水平,“再造”杨梅种植基地的小气候环境,通过增温增湿,早、晚补光,搬来“云南的气温”“新疆的日照”,不仅使杨梅口感更好,而且有效延长了杨梅产出周期,显著提升杨梅产量。
“山中的杨梅生长海拔不同,成熟时期也不同。此前,到6月8日左右,第一批杨梅开始采摘,最后一批约6月28日成熟。种植基地通过不断改进对大棚等设施农业工具的参数设置,今年把杨梅产出周期延长到了约40天,从5月18日起就能够采摘了。”陶奉源告诉记者,他每年投用于技术研发的资金占总投资比重超20%,研究项目还在继续推进,他的目标是把兰溪杨梅的产出周期延长至4个月。
每到杨梅采摘季,陶奉源便会一头扎进种植基地,紧盯杨梅的采摘、筛选、分装、运输等环节。这是他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
兰溪杨梅以“荸荠”“东魁”两大良种为主。其中,荸荠杨梅上市较早,果质糯、香味足,亩产高于同类产品;东魁杨梅则以“个头大”著称,果肉更多。由于这两类杨梅品种果肉质地过于细嫩,往往在装卸和转运时,因时日耽搁或相互挤压而破皮流汁,损耗量不小。对此,陶奉源心疼不已。“哪个环节稍不留心,娇气的杨梅就会坏。”为严控杨梅品质,降低折损率,减少“坏果”,他可是花费了心思,下足了功夫。
去年,陶奉源为兰溪市马涧新农夫果蔬专业合作社引入全国首台杨梅无损检验机器。“这台机器运用三维测量和光谱技术,只需半秒,就能检测出杨梅的克重、尺寸,以及其中可溶性固形物所含的糖度、酸度等10多项指标。”陶奉源表示,完成“体检”、符合标准的杨梅才能进入下一环节。“我的种植基地以特级杨梅为主,‘荸荠’单果重量应大于13克,‘东魁’单果重量大于25克。”他说。
兰溪当地有句用来粗略判断杨梅新鲜程度的俗语——“一日色变,二日味变,三日全变。”要想“保住”完好的杨梅,必须争分夺秒,冷链物流成为杨梅保鲜的关键。陶奉源不断与快递公司沟通协调,提升杨梅物流水平,通过冷链运输、点对点配送,确保杨梅在送达消费者手中时依然保持最佳状态。同时,兰溪市供销合作社积极协调,在马涧镇石渠村设立供销助农点,与顺丰快递公司合作,通过提供专业包装、运费优惠等方式,助力兰溪杨梅外销。
杨梅包装也要升级换代。为减少运输过程中摩擦振动带来的损耗,陶奉源选择采用具有防震系统的单颗装包装,在内部增加凹槽设计,使每颗杨梅“住上单间”,并在小格中填充具有良好缓冲性能的气垫膜,减轻撞击。
得益于创新应用新包装技术与全面升级冷链物流体系,兰溪杨梅的销售半径扩大了。兰溪市很多杨梅种植户纷纷创新营销模式,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我的网店今年销量挺高,很多新疆、青海、香港等地的消费者都给我的杨梅点‘好评’。”一位兰溪市杨梅种植户说。
把杨梅新鲜、完整地送到消费者手中,是兰溪杨梅种植户者们的心愿。今年的杨梅“保卫战”已落下帷幕,夕阳西下,陶奉源倚靠着杨梅树舒了一口气。余晖洒向种满杨梅树的山头,给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披上一层金色的外衣,科技助推杨梅产业翻开新篇章,传统农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