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提升特设安全软科学研究“硬实力”的几点建议

2024-08-22 12:56:22 中国质量报

□ 王成竹 蓝 麒

近年来,特种设备安全科技研究坚持硬技术和软科学并举,安全软科学贡献了诸多模式和方法类的研究成果,为特种设备安全治理重大决策、重大工程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智力支持和决策支撑。

一、特种设备安全软科学研究成效

自“十一五”以来,特种设备安全软科学的研究主题从基于事故到基于风险,再到基于大数据、基于数字化,逐步实现了软科学与硬技术的融合发展。

推动监管方式创新。“十一五”期间,特种设备安全软科学在国家层面设立重点课题,围绕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和安全评价体系,开展覆盖8大类特种设备的动态监管机制研究,创造性提出了适用于量大面广特种设备的危险性快速评价方法,有力推动了传统监管向分类监管转变、事故后处理向事故预警预防转变、设备单体安全向系统安全转变。

引入风险管理理念。进入“十二五”,面对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复杂形势,软科学研究运用多学科交叉集成研究方法,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中全面引入了风险管理技术理论,首次提出基于风险的安全监管理论及应用模式,建立了各类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关键风险因素数据库。率先提出了基于安全责任的监管模式设计,将“共同治理”这一前沿理论引入安全责任体系中,设计了多元治理的监管模式。

提供数字化转型前沿理论支撑。“十三五”期间,安全软科学以大数据为核心,围绕检验、监察和企业管理等海量数据的挖掘利用,逐步搭建了行业级跨组织的综合性风险评价与监测预警平台,为特种设备安全的监督预防和便民服务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进入“十四五”,特种设备风险防控数字化以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依托,系统研究特种设备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推动质量安全风险防控综合能力提升,为数字化时代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和检验模式转型升级贡献科研力量。

二、特种设备安全软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特种设备安全硬技术研究,安全软科学研究起步较晚,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着研究方法、研究人才以及研究应用等3方面的突出问题。

安全软科学实践调研不足。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可以在网络中查找各类碎片化信息,让许多软科学研究人员误以为找到了研究的捷径,失去了深入第一现场了解情况、研究政策、倾听需求的主动性,导致一些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缺乏深度和创新性。

安全软科学高水平研究人才匮乏。特种设备领域的安全软科学人才队伍,既要具有跨学科的知识储备,还要具有特种设备领域的实践经验,需要兼具科研能力和战略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这对安全软科学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高水平研究团队和人才系统培养机制、有效激励机制、人才流动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

安全软科学成果应用不充分。安全软科学具有服务于决策的战略性和实时性特点,要求软科学研究要紧扣特种设备安全治理的战略部署和社会需求,特别是服务于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的决策需求。安全软科学研究有时陷入理论研究和算法模型的“炫酷”,对各层级的特种设备安全主管部门来说,不具有“拿来主义”的实用性,研究成果不能有效服务于安全监管决策。

三、提升安全软科学研究“硬实力”的对策

为有效提升特种设备安全软科学支撑科学决策的能力,笔者认为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硬技术与软科学相结合的系统价值。硬技术与软科学各有所长,仅有“硬实力”但模式欠妥,则必然导致事倍功半,仅有软科学而实力不“硬”,软科学自是无本之木。

长期以来,特种设备科研工作硬技术研究“一枝独秀”,个别领域的技术能力引领国际。从科研和实践看,特种设备科研工作需要硬科学与软科学的深度融合,特别是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通技术与管理的界限,才能真正提升特种设备安全治理的质量和效益。

提升服务安全监管的决策支撑能力。面向当下,软科学研究要围绕特种设备领域内的宏观决策、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法制体系、安全责任、安全预控等深入开展研究,将信息要情、研究报告转化为高质量的政策建议类、形势分析类、政策实施评估类成果,为特种设备安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面向未来,伴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进,将加速特种设备与公共安全、高端装备、国家质量基础、节能环保降碳等重点领域的融合发展,多层次多领域布局,为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事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咨政建言,贡献创新理论和实践指引。

建立安全软科学的质量评价机制。探索建立靶向研究机制,筛选确定安全软科学项目的重点支持领域及研究方向,既要提高安全软科学研究与特种设备领域重大战略部署的吻合程度与对接水平,也要聚焦政府监管部门的中心工作和政策文件的制定出台,增强安全软科学研究的针对性。建立安全软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注重特种设备安全软科学的过程管理,从制度上和程序上推动安全软科学项目立项评审和考核验收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

依托“三位一体”科研平台培育软科学研究人才。要探索面向特设领域、面向特检行业、面向技术机构自身的“三位一体”安全软科学研究矩阵,形成层次协同、联动互进、合力发展的共建格局。具体来说,面向特设领域,依托总局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技术委员会,充分调动行业内外高层次专家力量,突出研究成果的战略性、前瞻性,带动和凝聚一批优秀的软科学高端智库团队和领军人才。面向特检行业,依托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汇聚特检行业内的一线技术专家、科研专家,提高软科学扎根于实践、应用于实际的能力。面向技术机构自身,主要依托全国综合科研能力较强的特检机构,鼓励开辟内部科研项目的软科学研究序列,加强软科学人才梯队建设,营造良好的软科学研究氛围。

注重安全软科学研究中的调研与合作。特种设备安全软科学研究面对复杂多变的系统问题,需要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必须高度重视调研工作,广泛动员各层面的研究力量,充分发挥高校的理论优势、发挥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发挥各地方技术机构的区域优势和实践优势。加强行业内外软科学研究工作的交流合作,鼓励和支持软科学研究网络的拓展,共同提高特种设备安全软科学研究水平。

(作者单位: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责任编辑:加贺)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上海:开放临港 共创未来

  • 安徽淮北: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

  • 广西梧州市16万公顷早稻陆续成熟

  • 上汽通用汽车RoboTest无人化 ...

  • 探营梅赛德斯-奔驰:服务用心 不厌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