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重点领域 突出关键环节
重庆深化质量强链机制变革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 本报记者 谢 旺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重庆经济在量增质升的道路上不停歇,向前进、再出发。
2023年,新重庆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为历史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24年,重庆扛起“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光荣使命,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坚持以一域服务全局、支撑引领西部地区现代化。
成绩弥足珍贵,远见启迪未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市场监管领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强链相关工作。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做大做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强链补链延链扩链,扎实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重庆市市长胡衡华多次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部署推进质量强链相关工作。
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立足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以制造业为重点,兼顾农业、服务业,启动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试点项目44个,形成上下联动、各方协同、特色鲜明的重庆质量强链工作新格局。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新起点上再出发,重庆深化改革,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努力跑出新速度,不断积累加速度,通过产业链供应链提升把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写在巴渝大地上。
探索“六个一”工作法
引发质量强链模式创新变革
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重庆坚持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推动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并进。打破传统质量强链机制,重庆大胆创新探索推出“六个一”工作法(即精心编制“一份方案”、凝心共建“一个平台”、用心建设“一个基地”、尽心建立“一套体系”、暖心组建“一支队伍”和恒心打造“一批标志性成果”),着力打造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的新引擎。
强化部署指导,优化政策供给。重庆市市场监管局会同重庆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局、经济信息委、农业农村委、商务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进一步推进质量强企强链强区的若干措施,构建质量提升生态圈;以重庆市质量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名义印发《重庆市2024年质量强市建设工作要点》,并将质量强链作为重点任务专项部署;推动制定《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实施14个产业集群行动计划,迭代升级16条标志性产业链全景图。
紧密协同,区域联动。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协调推动链主企业发起组建了川渝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质量强链联盟和重庆市电线电缆产业质量强链联盟。川渝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质量强链联盟助力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建立大数据运营平台,构建2400余个运营指标,融合互联网大数据20000余家,为业务运营和决策提供依据。重庆市电线电缆产业质量强链联盟通过构建“1平台+1基地+6体系”工作机制,带动重庆电线电缆产业向结构合理、配套完善的规模化集群化全产业链方向发展。潼南区携手四川遂宁提升印制电路板产业链供应链质量。
三峡电缆以科研创新推动解决链上质量问题。
“四链”融合,夯实基础。该局以质量强链为圆心,多维度展开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工作,推动培育质量卓越产业集群,新增科技型企业134家,助推质量人才突破职称评定瓶颈,实施《重庆市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工作方案》。
党建联建,助企强链。江津区开展党建引领聚合力,政企共建促发展的质量提升行动,以党建聚力助推西部食谷产业园食品产业链发展。九龙坡区积极探索开展“党建联建·助企强链”行动,以建强组织链驱动产业链,托举“铝加工之都”向上攀升。
重庆市44个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项目落实“一链一策”工作要求,编制形成“一方案一图谱三清单”,共66家链主企业、974家链员企业、59家科研院所参与试点项目,成效显著。
重庆持续强化链式思维,紧贴产业链供应链需求,将质量要素系统集成到产业高质量发展全过程,目前已解决实际问题80余个,形成重点攻关项目清单109个、质量政策工具清单86个,切实做到解决一个问题、辐射一批问题、提升一个产业链。
重庆找准缺失产业链、强化优势产业链。中国汽研、招商车研等企业参与8项国家标准稳链标志性项目,扩大先进标准供给;联合京津沪3市市场监管局开展可靠性赋能产品质量创新实践工作;链上授权专利超100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8340万元,链上企业实现平均增产超12%。
重庆创新了质量强链总体工作体系。荣昌区推行“链长制”,确定10名区委、区政府分管负责人担任“链长”,并建立“一条产业链条、一个区领导、一个工作专班”工作机制,“荣昌猪全产业链现代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创建及应用”纳入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拟奖名单。两江新区加强科技标准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指导创新中心、入驻单位研制地方标准5项、团体标准1项。该市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标准研究成果的比率超过50%。
质量强市潮涌山城。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重庆持续打出质量强链升级“组合拳”,不搞一刀切的“齐步走”,不搞同一种模式的“抄作业”,把握好“同与异”的关系。因链施策、一链多策,坚持一个一个行业抓、一个一个产品抓,市场监管部门着力突破各产业高质量发展堵点、难点、痛点。
聚焦产业抓创新
激活产业链供应链焕发价值
近日,2024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主题采风活动走进两江新区长安全球汽车研发中心、海扶科技产业园等地。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记者组织负责人、媒体代表沉浸式领略重庆产业的科技实力和创新力量。
“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高质量发展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新重庆的现代化建设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重庆全面摸排全市科技创新优势资源、发展潜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深化“四链”融合,引育做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强产业创新导向的应用技术创新。
聚焦产业痛点抓技术攻关。一是筹划实施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39个、支持经费2.5亿元,聚力突破智能农机装备、工业软件、卫星互联网等领域“卡脖子”难题。二是推动工业母机、工业机器人等方向7个“补短板”链主企业实施29项国家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攻关任务和建设风电装备1个“锻长板”产业链,均达到序时进度,国测时栅超高精度直线及圆时栅精度水平国际领先。
聚焦创新能力提升抓载体建设。一是累计培育11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部市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先后支持1.6亿元、突破66项共性关键技术。二是新培育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0个,数量居西部地区第一位;有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29.8%,居西部地区第一位。
聚焦重点领域抓产品创新。一是发布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典型产业技术创新场景63个,强化场景对产品创新的牵引作用。二是支持首版次软件首台套装备45个、市级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产品164个,推动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和数控机床领域创新产品产量增速达81.5%、44.7%和36.2%,全市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25.0%,居全国前列。
聚焦夯基提质抓成果转化。一是深化“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路径,重组升级重庆高新院,累计转化高价值专利720项、孵化硬科技企业57家。二是打通“研发—中试—生产”创新链,建成制造业中试平台36个。三是积极支持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每年投入经费达2000万元;组织“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汇聚优质项目308个,推动一批高质量成果转化孵化。
聚焦数实融合抓智改数转。一是入选5个“两重”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项目,纳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支持的重点“小巨人”企业25家,市级工业和信息化专项拨付2.5亿元资金支持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二是贯通“四侧”数据、“四链”融合资源,迭代升级“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数字经济系统。三是新认定39个智能工厂和138个数字化车间,推动生产效率提升58.5%、运营成本降低23.9%。
向“新”图强,聚“链”成势。引进储能科技领先企业入驻“建链”,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壮大“强链”,吸引零部件企业“延链”……铜梁区抢抓新能源产业风口,乘势而上,造就成渝地区领先储能产业链。
巴渝大地上,大渡口区以“重庆小面”优势产业作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突破口,成为消费品工业“爆品”产业地标;涪陵区以解决质量问题、突破技术瓶颈为靶向,实现己二酸生产在全球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大足区“质量引擎”驱动成渝双圈电梯产业“集聚区”建设“加速度”;九龙坡区建强机制、赋能产业链,以先进材料产教联合体为引领助力产业发展……一个个区域通过质量强链强企强区,变身“新兴产业城”,奏响新时代奋进的华美乐章。
具有重庆特色的重庆小面产品正式“出海”,助力企业快速进入国际市场。
己二酸产业链上游企业研制的全球单套最大50万吨重大装备。
产业因“强”而活,城市向“新”而进。新质生产力成势之处,高质量发展动力充足。
两大优势再出发
积极创建标志性改革成果
群山巍峨,两江奔腾,重庆循“新”出发,向“新”而行。重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放大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对标对表先进,深谋实干,加快形成“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标志性改革成果,以实干实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目前,重庆在优质创新企业、高端产业创新平台、关键技术供给、科技创新服务链条完整等方面加油追赶。重庆新质生产力企业阵营持续扩容,市场竞争力蹄疾步稳。重庆市市场监管局以数字化变革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发挥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作用,筑牢质量强链基础,健全质量强链体系,赋能产业链供应链全方位质量提升。
标准稳链。重庆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225项、行业标准35项,发布地方标准114项。以标准化引领带动数字技术产业创新,推动制定数字基础设施、数据、技术、安全等领域国家标准、地方标准15项,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重庆标准体系。
计量固链。重庆筹建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2个、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5个、市级碳计量中心1个,建成国家级计量检测中心2个、国家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实验室8个,质量技术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累计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988项,发布地方计量技术规范126项。
合格评定延链。重庆初步形成国家、市、区域与特色检验检测技术机构相互支撑的网络构架。全市拥有国家级质检中心1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培育千亿级检验检测产业集群,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升级行动。推动多元质量要素为链上企业精准提供标准、计量、检验检测等服务,助推质量强链建设协同。
可靠性助链。重庆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联合发布《产品质量可靠性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指引》,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面向企业组织产品质量可靠性公益大讲堂,加强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鼓励生产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到产品质量可靠性创新实践工作中,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重庆围绕“33618”重点产业链抓创新,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开展协同创新,建强产业新生态。一是支持龙头企业引领,以赛力斯为龙头建设华为智能汽车产业创新生态、以宗申航发为龙头培育航空发动机产业创新生态。二是加速重庆高新院研究院经济模式推广,打造一批硬核科技企业和前沿产业。三是完善产业科创生态,壮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体系,配合明月湖科创园建设,建设共享工厂等创新服务平台。四是扎实推进软件“满天星”计划,推动开源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赛力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产线。
“以一域改革为加快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服务,奋力交出市场监管改革高分报表。”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直面问题攻坚克难,敢为人先大胆探索,创造性细化落实市场监管领域改革任务,加快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以强化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为主题,全方位建设质量强市,提高产业质量竞争水平,持续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坚实的质量支撑。
“致广大而尽精微”,时代不会辜负奋斗者。重庆这片引领中西部改革开放的热土,正展现出新质生产力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重庆一定能赢得主动、创造优势、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