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构建更加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体系作出部署。这是中央层面首次针对市场准入制度出台专门政策文件,释放了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信号。
市场准入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2018年,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施,我国成为全球首个真正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主要经济体。负面清单即“非禁即入”,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经营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政府不再审批。目前,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已动态修订3次,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从2018年的151项缩减到现行的117项,禁止许可事项压减约23%,“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全面确立。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入实施,充分激发了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不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随着该制度深入推进,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准入措施设立、调整的规则标准还不够健全,准入壁垒依然较多等。为此,《意见》坚持问题导向,作出相应制度安排。在完善“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方面,《意见》进一步明晰了“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内涵,通过完善制度确保“一单尽列”“单外无单”,即各类依法设定的市场准入管理措施,全部列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严禁在清单之外违规设立准入许可、违规增设准入条件、自行制定市场准入性质的负面清单,充分维护该项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全国一张清单”不只确保“尽列”,还追求“公平”,体现“一视同仁”。《意见》重申了国民待遇原则,提出加强内外资准入政策调整协同,在不减损现有经营主体准入机会的前提下,做到对外资放开准入限制的,对内资同步放开;在不违反国际协定和承诺的前提下,对内资设定准入门槛的,对外资同步适用。市场准入是各类经营主体开展经营、参与竞争的起点。一张清单既对内资、外资一视同仁,也对国资、民企公平对待,实现各类经营主体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依法享有平等的市场准入条件。一张清单将有效打破经济活动中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有助于稳投资、稳外资、稳预期。
“一单尽列”“一视同仁”之外,《意见》关注更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确保新业态新领域的市场准入环境“一键优化”。《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如何使超大规模市场资源加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一直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面临的痛点和难点。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正是瞄准这一痛点的务实举措,能够为科技成果转化最大限度地松绑解缚,从而有助于新技术新产品加快研发,开启新一轮创新竞争的闸门,为高质量科技成果涌现提供有力市场牵引,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注入强大内生动力。《意见》首次聚焦深海、航天、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10个新兴领域,分别制定优化市场环境实施方案,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提高准入效率。同时提出要“用好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和各类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平台”,畅通产业体系、创新资源、资本要素、应用场景、制度政策等,真正解决科技和经济“两张皮”问题,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建立“全国一张清单”的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制度创新。确保这一制度落地见效,需要在多方面作出努力。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和重大生产力布局,选择重点地区开展放宽市场准入试点。实施效果好的地区,可推出新一批特别措施;具备复制推广条件的特别措施,可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要全面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加强评估结果应用。对地方违反市场准入制度情况进行排查,发现一起,整改一起。要建立与市场准入相适应的监管模式,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推动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觉、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格局。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