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未成年人陷入盲选卡片的“坑”
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相关消费提示
□ 本报记者 谢 旺
近年来,小马宝莉、火影忍者、奥特曼、球星等盲选卡片在校园中流行。中小学生热衷于购买、收集和交换卡片,显示了一种社交属性。
部分商家以“越贵的卡包抽到好卡的概率越大”“稀有卡片可获得高额回报”“反手赚10倍卡费”等噱头,通过营销话术和抽奖机制诱导未成年人不停购买卡包甚至产生大额消费,部分商家还借助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平台进行线上拆卡。卡片评级机构收费鉴卡评级,通过卡面的品相进行分数评定,推高卡片价格。二手商家“黄牛”提供回收、寄卖高卡位卡牌服务,再卖出。部分商家疯狂逐利,给未成年消费者挖下一个个“坑”。
部分商家助推下,“不确定性”的盲选卡片带有博彩属性,造成未成年人在拆卡和兑卡的双重刺激下热情高涨,产生攀比心理、冲动消费,滋生虚荣、赌博、欺骗、偷窃等不良思想和行为。未成年人的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价值观的形成都受到影响。
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综合研判相关消费投诉后,发布以下盲选卡片消费提示。
树立理性适度消费观。家长应引导孩子正确认识集卡产品的不确定性本质以及其背后的博彩属性,走出用卡社交的误区。教育孩子理解物品的价值和金钱的意义,从小树立健康、积极的消费观,学会克制盲目型消费与冲动型消费。认清并防范商家过度营销、虚假宣传的套路,认清短视频、直播间里主播“做庄”,买家下注的变相“赌博”营销推广手段,谨慎判断商品的实际价值。
加强消费支出动态管控。家长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消费行为的风险管控。家长应妥善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密码,防止孩子用来绑定进行大额支付;在支付宝、银行卡等支付渠道上采取单笔或每日交易额限额等措施加强消费额度控制;对孩子的消费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如有异常及时干预。
增强消费陷阱防范能力。消费者在选购盲选卡片时应仔细查看商家的营业执照、相关许可证等资质信息及商品评价、售后服务评价,选择信誉良好、证照齐全的正规商家或平台。注意查看适用年龄、警示说明、生产厂家、抽取规则、抽取概率、价值范围、退换货政策等信息,避免因对规则不清楚而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
保留购买凭证举证维权。家长发现孩子未获允许在线下门店消费,应提供该未成年人的年龄证明材料及所购商品、转账记录、收银小票等消费凭据。如孩子用家长账户在卡牌公司App及小程序、直播间下单购买,还应举证家长在该消费时间段不具备消费可能性的证据,以及消费协商中符合未成年人语言表达特点的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当自身合法权益受损时,应及时与商家协商;如协商不成,请及时与当地消委会联系,进行投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