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乔燕强
辽宁工业机器人产业入围全国质量强链十大标志性项目,争取国家一期项目资金188万元;工业机器人、压缩机、石蜡、菱镁、氢能、橡胶密封制品、石化7条产业链入围全国质量强链百大重点项目,数量居全国第二位……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质量强链经验交流现场推进会上,正在奋力打好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攻坚之战的辽宁,交出一份亮眼的质量强国“辽宁答卷”。
今年以来,辽宁省市场监管局按照市场监管总局部署要求,以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总牵引,深入开展质量强链行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为加快构建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蓄势赋能。
高效统筹,突出质量政策牵动引领。辽宁省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制定《关于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部署启动一批质量强链项目,将质量强链工作纳入对各市实绩考核。辽宁省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质量强省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围绕辽宁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研究推进质量强链工作。辽宁省市场监管局会同7部门联合印发《辽宁省工业机器人等16个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工作方案》《关于加强全面质量管理释放质量基础效能助力强企强链强市的实施意见》;发布第十届辽宁省省长质量奖榜单,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围绕高端装备制造、冶金等重点产业,召开14次卓越质量管理助力产业提升现场会,成立指导组深入各市推进质量强链工作,推动典型经验“一地创新、多地复制”。
因链施策,聚焦关键环节合力攻坚。辽宁省市场监管局强化链式思维,压实“四个主体”责任,加强质量要素协同,组织20家链长单位、协调24家链主企业、赋能95家技术机构、联动1755家链上企业建立质量强链方阵。聚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形成“三张清单”,梳理质量问题301条,绘制质量图谱28张,确定重点攻关项目118个,联络科研院所72家,组建质量基础设施创新联合体5个,撬动企业投入经费8.7亿元。围绕辽宁特色优势产业,培育质量领军和标准创新型企业,筹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各1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点30个,研制计量规范、技术标准和检验方法100项。
锚定目标,促进全链条质量联动提升。辽宁省市场监管局修订《工业机器人性能试验应用规范》《工业机器人产品验收实施规范》,编制《工业机器人整机产业链质量状况形势分析报告》,完善工业机器人标准体系。建立“压缩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制定《大型空分装置用透平压缩机》等6项国家标准,实现细分市场核心设备全部国产化替代,推进首套40万吨硅氧烷深加工热解气压缩机研制。为国内唯一全系列石蜡、混晶蜡、微晶蜡生产基地提供质量技术支撑,实现“油蜡联产”,扭转微晶蜡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以氢能产业为主线,辐射绿色石化、智能装备制造、高端轴承、高技术船舶等领域,深化“质量基础设施+知识产权+品牌培育”“一站式”服务,打造纵向牵引、横向联动的质量提升新模式。
辽宁省林下山参、仪器仪表、汽车零部件、汽车保修设备、氟化工、芳烯烃及精细化工、钢铁、盘锦河蟹、食品(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工作,也在按计划强势推进。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
辽宁省市场监管局 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
高起点打造“皇冠顶端的明珠”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辽宁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源地之一,以沈阳新松机器人为代表的自主品牌机器人企业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辽宁在工业机器人领域质量基础雄厚,拥有国家标准验证点、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国家机器人检验检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在质量联动提升过程中,辽宁针对产业发展提质需求,重点解决减速机和伺服系统精度提升、整机集成质量控制优化、关键环节标准和计量技术规范研制等问题;针对新质生产力培育,重点解决质量技术融合型人才培育、科技创新成果研发应用、单一供应商辨识分析等问题。
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和沈阳新松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双轮推进,推动辽宁省标准化研究院、辽宁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强化质量稳链,采取质量巡诊、一对一帮扶、培训教材出版等措施,突出质量强链,开展知识产权风险通报、标准化创新型企业培育、可靠性工程推进等活动;绘制项目任务推进导图,厘清时间节点和任务分工;建立月沟通机制,确保项目按期推进;召开质量基础设施需求研讨会,研究探讨企业质量发展对策。
目前,辽宁工业机器人质量强链已取得明显成效,该省已组建标准体系建设技术团队,形成《工业机器人整机产业链质量状况形势分析报告》,工业机器人项目列入2024年企业标准“领跑者”名单,通过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形式审查,修订国家标准《工业机器人 性能试验应用规范》和行业标准《工业机器人 产品验收实施规范》。
工作人员对工业机器人进行调试
氢能产业链供应链——
辽宁省市场监管局 大连市市场监管局
NQI+IP综合服务做强“明星产业”
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策推动下,氢能产业逐渐成为各地“明星产业”。大连市是辽宁省氢能产业核心区。在推进质量联动提升过程中,大连着力打造NQI+IP(质量基础设施+知识产权)“一站式”质量提升新模式,设置企业标准“领跑者”培育、知识产权创新项目资助及质押融资贷款贴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领域专利本地预审等服务项目39个;启动“15+N”产业链链主企业对接走访活动,定制“一链一企一案”NQI+IP一体化解决方案;以氢能产业为主线,辐射绿色石化、高技术船舶、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全市建有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点15个,累计服务企业7484家,解决质量问题568个。
立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大连市布局建设氢能储运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特种气体(氢气)质量检验中心、储氢气瓶及氢燃料电池承压部件检验检测中心,气瓶瓶阀承压部件检测方法、压缩氢气加气机计量检定设备等20项NQI领域研制取得阶段性进展。新建大连氢能检验检测中心,是全国首个超标准满足甲类厂房和军工抗爆室设计规范的涉氢承压部件试验室,具有国内能力最强的氢循环试验系统,立足大连、辐射全国,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大连市集中攻关,持续推进大功率车船用氢燃料电池系统集成开发与工程化应用、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百公斤级量产技术等17个重点质量技术项目攻关。大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氢能检测中心特殊环境实验室进行首次高压储氢瓶火烧试验并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首个室内模拟火灾环境的专业防爆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行。
20辆氢能大巴助力夏季达沃斯绿色出行
石化产业链供应链——
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
补齐四大短板支撑支柱产业
辽宁石化产业规模大、基础厚,是该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共有炼化企业40余家,原油加工产量居全国第二位,乙烯产量居全国第五位,PX产能居全国首位。
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作为链长单位,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凝聚力量恶补检验检测四大短板,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
“一站式”服务补齐“检不全”短板。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以石油产品检测能力为基础,向石化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延伸,健全气化品及化工类产品检测能力;复制推广北方华锦“一站式”服务模式;增强碳盘查能力和环境监测能力,提高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水平。
“零距离”服务补齐“检不快”短板。该中心立足沈阳,覆盖抚顺、辽阳及盘锦部分地区石化行业,对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精准帮扶。在盘锦建设检验分中心,园区内设立服务点,缩短服务半径,提高服务效率,辐射全省石化产业基地和精细化工产业带。
健全溯源体系补齐“检不准”短板。该中心完善石油产品计量溯源方法,研发现代化测量设备,制定一系列行业标准和校准规范,确保石化行业各环节质量可监控、可比较、可评价。完成《原油含水分析仪(射频法)技术条件和测试评价方法》标准修订,推动原油含水测量向自动化、标准化和高端化升级。
科研标准化服务补齐“检不了”短板。该中心联合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及设备研发企业组建科研团队,共建实验室,重点开展石油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建立国家标准验证试验点,注重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标准研制应用,构建覆盖全链条、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标准化体系。
技术人员调试智能化在线检测装置
压缩机产业链供应链——
沈阳市市场监管局
发挥链主作用增重“国家砝码”
沈鼓集团是我国压缩机行业的领军企业,已经实现能源与化工所有细分市场核心设备的全部国产化替代,成为国内唯一在此领域能与西门子、三菱等国际知名公司同台竞技的企业。
沈阳市注重发挥沈鼓集团的链主作用,召开全省首场卓越质量管理助力产业提升大会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质量强企强链经验交流会,召开2024年政府质量奖集中培训暨压缩机产业链质量标杆经验分享大会,均邀请沈鼓集团进行案例分享和经验交流。
沈阳市推动沈鼓集团申报建设能源化工动力装备领域国家标准验证点,已通过辽宁省市场监管局专家评估;推动省、市标准化研究院主动与产业链企业建立沟通渠道,解决企业在开展压缩机重大技术攻关时标准信息不全问题,累计向沈鼓集团、沈阳远大压缩机等企业提供国家和行业现行有效标准文本1000余项。以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为契机,引导沈鼓集团主导制定《大型空分装置用透平压缩机》等5项国家标准;沈阳水泵研究所依托全国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组织产业链相关单位开展《离心式液氢泵技术规范》国家标准研制。
沈阳市充分利用链主企业在产业链中牵引力强、产出规模大、创新水平高、核心竞争力突出的优势,加强产业链质量提升合作互助。同时,依托沈鼓集团链主优势,建设质量提升培训基地,引领带动更多链上企业以质取胜,实现上中下游各环节质量联动发展。
沈鼓集团生产的煤制烯烃项目压缩机组
菱镁产业链供应链——
鞍山市市场监管局
各方协同推动重大项目突破
辽宁是世界级菱镁矿资源集中区,2022年储量为6.2亿吨,占全国91%。辽宁坚持总量控制、强度管理,持续优化资源供给,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强化科技创新和数字赋能,建设世界最大菱镁矿石产地,逐步形成菱镁矿采选和镁质耐火材料、建筑材料、化工材料研发生产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8月21日,由中国菱镁行业协会主办的菱镁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鞍山市海城市召开,行业专家、学者、企业家共谋菱镁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计。
鞍山市市场监管局在菱镁产业大力推广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引导上下游企业学标准、强基础、抓绩效,深化专利转化运用,围绕菱镁、激光重点产业领域,实施产业、企业专利导航项目。鞍山市工信局着力培育优质技术企业和产品,积极推动企业开展节能减污降碳改造,目前全市菱镁行业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省级绿色工厂1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鞍山市科技局通过实施揭榜挂帅、带土移植等科技攻关项目,引进人才突破关键技术,促进成果转化。
鞍山市科技局在菱镁主产区组织18家企业,与辽宁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10多家高校及知名研究院所建立科技合作或技术协作关系,围绕高端镁耐材、镁化工、镁建材等开展新产品研发。市住建局指导完成镁建材行业标准《硫氧镁发泡砌块建筑技术规程》,推动企业研发生产的多功能硫氧镁防火装饰板获得省住建厅绿色建材推广应用证书,列入辽宁省绿色建筑技术与产品推广目录。
菱镁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石蜡产业链供应链——
抚顺市人民政府
“五力”驱动“六轮”并进助推产业发展
抚顺市是世界上最大的石蜡生产和出口基地。该市紧盯石蜡产业高端化、规模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通过标准引领增动力、质量提升强内力、品牌驱动添实力、认证赋能聚合力、产权服务注活力等“五力”,强力实施补链、延链、强链工程。
抚顺市政府通过一条产业链(石蜡产业链)、一个链主企业(抚顺石化)、一个主导产业园区(抚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一个后盾部门(抚顺市市场监管局)、一个服务平台(链上抚顺)、一个协会(抚顺石油化工行业协会)“六轮”驱动,辐射带动全链条质量整体提升。
抚顺市做大做优蜡原料生产基地,积极推进油蜡联产项目建设。抚顺石化研究院针对微晶蜡产品含油量较高、颜色不稳定问题进行攻关,实现由80B到80A的质量飞跃,完成中国石油自产微晶蜡首次出口,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石油石蜡产品的国际影响力。
抚顺市市场监管部门积极开展质量体系认证指导帮扶,完成3家精细化工龙头企业专利导航项目,8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高新区16家企业申报国家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6家企业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4300万元,获得省专利转化专项计划资金补贴41.1万元,有力支撑企业创新发展。
依托“链上抚顺”,抚顺市绘制石蜡产业链图谱、质量链图谱、招商图谱,加快石蜡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为打造世界级石蜡产业奠定基础。抚顺市还投资3500余万元,在高新区建立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心,大幅提升服务效能。
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分公司的“油蜡联产”装置
橡胶密封制品产业链供应链——
铁岭市市场监管局
让“看不见的产业”被看见
橡胶密封制品产业被称为“看不见的产业”,呈现企业规模“小块头”居多、产品品类多、规格杂等特点。
辽宁省橡胶密封件制品产业历史悠久、产业链条完整。铁岭橡胶研究所是国家布局建立的4家橡胶研究所之一。经过几十年发展,铁岭形成以原材料供应、模具加工、骨架加工为上游,以橡胶密封件生产与加工为中游,以多元化应用为下游的全产业链条。
致力激发产业链发展新动能,铁岭市牵头为全省橡胶密封制品产业链实施质量基础支撑、标准引领、知识产权赋能,培育至少一个链主企业、一个链长企业、一批优质链员企业,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库,形成“一企一策”工作台账,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国产替代产品,打造一批享誉全国、竞争力强的橡胶制品质量品牌。
致力增强产业链发展新活力,铁岭市精准识别质量和标准化、知识产权工作薄弱环节,按照“一链一谱一策”方式,形成质量问题清单、标准清单、攻关清单,解决重大共性关键问题,有效打通辽宁省橡胶密封制品产业链发展的一些断点、堵点。制定《检验检测优惠方案》,实行100余项检验项目全额免费,15项成本较高的检测项目只收取成本费,为企业节约费用200余万元。
致力增强产业链发展新韧性,铁岭市以制度创新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探索,将质量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创新成果。“铁橡云台”滴灌式服务范围逐步拓展,惠及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20余家企业,破解技术难题90余个,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企业挽回质量损失1000余万元。
工作人员深入链上企业开展技术帮扶
(2024全国质量月·质量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