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象台
□ 胡立彪
北京市教委近日发布消息显示,近年来,儿童智能手表在发展中伴随的隐患备受关注,回答问题离谱、播放不适宜未成年人观看的内容、诱导学生充值游戏……在学生中越来越普及的儿童智能手表,频频爆出问题,令家长担忧。对此,北京市教委呼吁,要多方合力守护儿童“腕上安全”。
儿童智能手表刚刚出现时,其主要功能是通话和定位。经过多年发展,儿童智能手表不断升级,逐渐加入拍照、健康监测、支付、交友等诸多功能,俨然成为一款智能“穿戴设备”。功能日益强大,市场也迅速拓展。在我国,儿童智能手表的普及率达到30%以上,大约每3个儿童之中就有1个佩戴儿童智能手表。全国5岁至12岁的儿童有1.7亿人,这意味着儿童智能手表的销量已达到5000多万只。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童智能手表行业市场规模以超过20%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预计到2026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276亿元。
市场快速增长,往往伴生乱象。儿童智能手表开发的起点是安全,在通话和定位之外不需要太多功能,为降低对儿童的吸引力,它在设计理念上甚至是“反智能”的。然而,儿童有好奇、好玩的天性,他们对儿童智能手表有多功能的期待。一些厂商看到这种“市场需求”和“商机”,于是违背原初的设计理念,对儿童智能手表的功能进行“过度开发”,以高端化和差异化提高产品力,以至于大大超出需要,将其发展成“腕上手机”。儿童智能手表“手机化”不仅分散儿童的学习注意力,还可能诱导他们沉迷其中,影响身心健康。专家指出,一些自控力差的孩子,可能会因过多关注智能手表的社交、游戏而忽略学业,甚至产生攀比心理;部分智能手表内置的游戏诱导儿童充值消费,可能导致他们形成错误的金钱观;智能手表实时定位、高清摄像、人脸识别等功能越多,越容易造成隐私泄露,增加儿童个人信息安全风险。
儿童智能手表市场乱象引起相关部门高度关注。7月,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将儿童智能设备作为重点整治的6个环节之一,并明确列出“设备自带App包含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以积分排行、功能解锁、背景更新等为名,诱导未成年人过度消费”等重点整治问题。1月1日起实施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也要求,专门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终端产品应当具有有效识别违法信息和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权益、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便于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等功能。
儿童智能手表应当是让少年儿童通向美好数字生活的桥梁,也是帮助家长督促儿童健康成长的工具。面对目前儿童智能手表存在的一些问题,显然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应该采取“疏”的方式,引导商家、家长、儿童等各相关方理性看待儿童智能手表这一数字工具,把握好生产和使用的“度”,共同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数字环境。
在监管层面,矫治对儿童智能手表的过度开发,既需要严格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也需要完善行业监管配套措施。要通过严格的前置性审核、技术性管制和政策法规约束,综合性遏制儿童手表的“智能过头”问题,保护好儿童的信息安全。在生产层面,相关企业设计儿童智能手表产品,应以守护儿童身心健康为导向,优化产品功能,不能一味追求利润,过多开发不利于儿童成长的娱乐软件。在家长端的设置上应该更加精细化,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设定不同的使用规则。家校应协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注重培养多元兴趣爱好,提供“线下社交”机会。家长要理性选购儿童智能手表,注重通话、安全等基本功能,不攀比高端化,并引导孩子正确、适度使用儿童智能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