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外挂”电子作弊设备、肆意窜改检测数据、干扰正常数据传输并出具虚假检测报告……近日,多地公布的环保检查和处罚信息显示,机动车排放检测已成为造假高发区,对空气质量改善造成严重干扰。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长,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作为检测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否达标的重要机构,是控制道路移动污染源的“最后一道闸门”,也是移动污染源源头治理,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关键。然而,监管部门在日常执法中发现,不少地方的机动车有“带病上路”、超标排放问题,其背后的原因是一些第三方机动车检验机构存在弄虚作假行为。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近日公布的“绵阳市某机动车检验机构使用作弊设备屏蔽车辆OBD(车载排放诊断系统)故障码案”显示,绵阳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对该机构进行突击检查发现,该机构近期检测的部分车辆发动机控制单元CALID代码初检、复检不一致,且不同车辆、不同发动机型号的车辆复检合格报告上载明的CALID代码雷同,疑似使用了OBD故障码屏蔽器。进一步调查后发现,该机构使用OBD故障码屏蔽器对13辆机动车进行排放检验,导致不合格车辆通过了排放检验。监管部门依法对该机构作出罚款24万余元的处罚。
机动车检验造假并非一时一地的个别现象。从媒体报道看,近些年,北京、江苏、湖南、广西等地相关监管部门均发布过查处使用OBD屏蔽器窜改检测结果的案例。目前,这种用于违法操作的OBD屏蔽器竟在一些电商平台公开销售,说明机动车检测造假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业内人士透露,一些机动车检验机构之所以“环检放水”造假,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检验机构增多,行业竞争加剧,有的机构为抢生意,动起了歪脑筋。对于这些检验机构而言,“好服务”的衡量标准成了“包过”,于是就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恶性竞争之下,部分地方机动车检验作弊器已形成生产、分销、使用的黑色产业链。
违法行为一旦产业化,会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生态环境部近期多次公开表示,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冲击了环境监管部门的底线,对这些行为必须严厉打击,铲除其滋生的土壤。7月30日,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开展机动车检验专项整治行动,联合公安、生态环境、交通运输部门加强机动车检验机构监管,严厉打击不执行国家标准检验、窜改检验数据、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等违法违规行为。
治理机动车检验机构环检造假乱象,应以零容忍的态度常抓不懈。各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准确把握环检造假的阶段性特征和变化趋势,坚持“严”字当头、“实”处着力,筑牢防范和惩治造假行为的坚实堤坝。要建立完善长效监管执法机制,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建立多部门联合办案、联合惩戒机制,严厉查处弄虚作假违法犯罪行为;建立日常执法监管机制、强化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守法激励机制,提升机动车检验机构守法能力,全面加强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监督管理。
针对当前机动车检验行业市场存在的检验能力过剩、恶性竞争等问题,相关部门应鼓励有条件的机构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一批检验质量高、服务能力强的标杆机构,形成带动示范效应。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引领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自我监管,辅之以环境信用管理,破解恶性竞争,促进行业规范自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