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人工客服去哪儿了

2024-11-05 11:47:45 中国质量报

□ 鞠 实

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智能客服以其高效、便捷的特点,迅速成为众多企业服务体系的“新宠”。然而,半月谈近期收到的网友反馈却揭示了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人工客服似乎在这场技术革命中逐渐被边缘化,甚至“隐身”。用户需要穿越重重障碍,才能艰难地接触到人工服务。(据11月1日《半月谈》)

智能客服的兴起,原本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福音。它能够迅速响应简单、重复的问题,有效缓解客服压力,提升服务效率。然而,当智能客服成为企业削减成本、追求效率的“利器”时,其固有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面对复杂、个性化的用户需求,智能客服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甚至“答非所问”,让用户倍感困扰。此时,人工客服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贴心的服务。

然而,现实却是,不少企业似乎走入了误区,将智能客服视为“万能钥匙”,而忽视了人工客服的价值。他们或是出于成本考虑,或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智能化”形象,刻意弱化甚至隐藏人工客服的入口。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用户的体验,也违背了服务行业的初衷。

必须明确,智能客服与人工客服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智能客服擅长处理标准化、流程化的问题,而人工客服则擅长解决复杂、个性化的需求。二者应该形成互补,共同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正如有网友所言:“智能客服再智能,也替代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问题解决能力。”

那么,为何一些企业会陷入“智能迷信”的误区呢?追求短视的利润是表面,根上还是服务意识的缺失。一些企业似乎忘记了,服务的本质是以用户为中心,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他们将智能客服视为“一刀切”的解决方案,而忽视了不同用户之间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这种“一刀切”的服务模式,不仅无法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还会让用户感到被忽视和冷漠。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长期来看服务质量的下降必然会导致用户满意度的降低,进而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要纠正这一偏差,企业需要从根本上转变经营理念,重塑服务意识。首先,企业应认识到,智能客服和人工客服是相辅相成的,而非对立的。他们应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和场景,灵活调整服务策略,为用户提供最合适的服务方式。其次,企业应加强对客服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

同时,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企业服务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企业的服务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于服务质量差、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应依法予以处罚和曝光,以儆效尤。

此外,还应该看到,智能客服的发展仍然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客服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目前可以忽视人工客服的价值。相反,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人工客服在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将其与智能客服有机结合,共同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智能客服走上前台,不意味着人工客服可隐身。智能客服再智能,也替代不了人工客服的温暖和人性化。当前,智能客服的兴起无疑为服务行业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面临新挑战。换句话说,智能客服并非“万能钥匙”,人工客服的价值依然不可替代。只有正确处理好智能客服与人工客服的关系,才能真正提升企业服务质量,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责任编辑:陆明)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探店福特全新探险者:标配配置丰富 ...

  • 腾势N7迎来OTA 智驾/智舱/底 ...

  • 观察 | 合资品牌新能源车的出路在 ...

  • 比亚迪与《黑神话:悟空》达成全球战 ...

  • 一汽丰田皇冠陆放新车亏电调查 |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