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建华
最近,知名体育培训机构“花香盛世”因突如其来的停课消息,引发了广大家长的强烈关注。据多家媒体报道,近日,一家主打篮球和羽毛球培训的名为“花香盛世”的机构,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均出现停课情况,各地维权群里已经聚集了上千名家长。“花香盛世体育”公众号也发布公告称:由于经营管理等原因,导致校区运营出现问题,即日起部分场馆将暂时停课。同时也提到,在尽最大努力,寻求机构及球馆方合作,以承接学院的后续课程。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停课现象背后,既有不良公司利用家长对教育的重视进行“洗钱”,也存在行业内部缺乏有效监管和诚信机制的隐患。“花香盛世”事件,让许多家长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表示质疑。这也引起了专家的关注,他们建议应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教育培训行业的监管,确保家长和孩子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此次事件暴露出的问题不仅在于个别机构的失控,也反映了整个教育培训行业中监管的缺失。从更深层次来看,此次事件亦折射出当前预付式消费潜藏的巨大风险和面临的监管难题。
一方面,预付式消费可以带给商家和消费者“双赢”的局面。对于商家来说,能够快速聚拢资金,锁定客源,迅速占领市场;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消费模式价格有优势,可以省钱。因此,预付式消费当前大行其道。据商务部测算,目前全国单用途预付卡各类发卡主体约1900万户,占商业预付卡的75%,年发卡规模超15万亿元。
另一方面,预付式消费也蕴藏着风险,毕竟不是每个发卡主体都能持续经营,部分商家因为某些原因不得不关门,但商家关店后能否退还消费者尚未消费的预付费额,就存在风险。此外,如果发生类似“花香盛世”这样的情况,风险就更高了。更有甚者,还出现了职业闭店人,其目的就是通过预付式消费来敛财。因此关于预付式消费退费难、退费慢甚至无法退费的情况和新闻屡有发生,一些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对于预付卡充值往往心有余悸。
从监管的角度来说,预付式消费也存在着不小的监管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预付式消费点多、面广,从健身娱乐、餐饮住宿、教育培训,到商业零售、歌剧影院、美容美发、洗浴服务等休闲娱乐行业,预付式消费几乎在所有生活性服务行业中都存在,消费者预存金额少到几十元上百元,多到几千元上万元,如此庞大的市场和数量庞大的经营主体,如此众多的消费者,监管难度可想而知。
针对预付式消费的蓬勃发展和潜在风险,我国一直在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从法律层面,我国就一直在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强化预付式消费经营者义务。最高人民法院拟就预付式消费的责任主体、合同效力、合同解除、退款付息、消费欺诈等问题完善裁判规则,引导经营者诚信经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此外,各地也在这方面作出了探索,如北京市就专门制定出台《北京市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北京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单用途预付卡管理工作的领导之责,市场监管部门负责《条例》实施的统筹、组织和协调,各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业、本领域预付卡的监督和管理,构筑起“市监统筹、行业管理、主体自律、社会共治”的齐抓共管格局。《条例》实施两年来,北京市已将14个行业的28个领域纳入预付卡监管范畴,各行业主管部门按照《条例》规定,积极出台合同示范文本、备案、资金存管等配套制度。
办卡有风险,防范不可少。从“花香盛世”事件不难看出,消费者在选择预付式消费时一定要有风险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注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希望监管部门不断创新方法,更好地加强预付式消费监管,尤其是加大不法商家的违法成本,使其不敢“跑路”,不敢违法。只有多措并举,才能更好解决商家闭店或跑路不退款等问题,避免出现更多“花香盛世”事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