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明辉
11月1日,电动自行车一系列新规正式实施,其沿用了2018年提出的电动自行车设计速度最高25km/h的规定,并强调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电动自行车一律不得生产、销售或者提供。一系列新规实施首日情况如何?11月1日—2日,记者兵分三路,在济南、成都、武汉三地探访发现,多家门店仍宣称可以“解限速”。(据11月3日海报新闻)
“解限速”这3个字背后,隐藏的是对电动自行车安全底线的公然挑战,是对“新国标”权威性的无视,更是对公共安全的漠视。门店里那些轻描淡写的承诺,实则是在为一场场潜在的交通事故埋下伏笔。超速行驶的电动自行车如同马路上的“隐形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威胁着行人的生命安全,扰乱着交通秩序。
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解限速”顽疾,需要技术创新的力量。技术创新是封堵解限速技术黑洞的“铜墙铁壁”,是让电动自行车“解限速”无解的密钥。
具体讲,就是要研发一款内置于电动自行车中的智能限速系统,该系统能够根据车辆的型号、规格自动设定最高速度,并且无法通过简单操作进行破解。一旦车辆超速,系统将自动断电或降速,确保车辆始终在安全的速度范围内行驶。这样的技术创新,既保证了电动自行车的性能,又守住了安全的底线。
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为每一辆电动自行车建立独一无二的“身份档案”。从生产、销售到使用,每一个环节的数据都被记录在区块链上,无法窜改。这样,一旦发现有电动自行车被非法解限速,就能迅速追溯到源头,对违规者进行严厉处罚,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此外,AI智能监控也不能少。结合城市智慧交通系统,利用AI技术对电动自行车进行实时监控。通过识别车辆的行驶速度、轨迹等关键信息,及时发现并处理超速行为。同时,AI还能分析电动自行车的使用习惯,为车主提供个性化的安全驾驶建议,引导其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
技术创新是封堵解限速技术黑洞的利器,但要让这把“利器”发挥最大效用,还需要法规的护航。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电动自行车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对研发出有效封堵解限速技术的企业给予奖励和扶持。同时,对于“解限速”的行为,应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违规者“不敢解、不能解、不想解”。
电动自行车的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参与。政府应加强监管,企业应承担起社会责任,社会组织应发挥监督作用,公众应提高安全意识。只有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安全生态,才能让电动自行车真正成为绿色、安全、便捷的出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