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 安全“加码”
云南文山州市场监管局打造电梯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创新监管方式
□ 罗 锐 本报记者 徐建华
实习记者 徐雅臣
“住户用手机扫描电梯上的专属‘特种设备二维码’,即可查询电梯基础信息与运行统计、维保信息、保养信息等,及时了解电梯的状况。”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文山州”)市场监管局负责人一边演示一边向《中国质量报》记者介绍,该“特种设备二维码”便捷易用、界面友好,有力发挥了乘客对电梯安全的监督作用。
不仅居民可通过扫码实时反馈电梯运行问题,被困电梯里时可以进行线上求援,电梯使用单位和维保单位也可通过扫码实现电梯安全管理、规范维保、快速救援等功能,市场监管部门通过“一梯一码”,落实对电梯生产、安装、使用、检验、维保等各环节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监管。一张小小的二维码,实现了公众监督、使用管理、监督检查、维护保养等多业务、多维度的“一码通识”。
今年以来,文山州市场监管局创新监管模式,采取招商引资方式解决电梯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初期建设资金问题,在云南省率先试行建成并运用电梯安全智慧监管平台,通过数字化电梯物联网安全监管系统,不断提高电梯监管能力,实现对全州所有载客电梯的动态监管。
“以前在日常监管中,我们对维保工作的监察只能根据维保人员提供的维保纸质记录进行检查,很难核实现场情况,费时又低效。”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文山州的电梯维保单位工作人员可通过智慧电梯维保平台,实时手机定位,上传现场照片、维保记录、电子签名等信息至平台,实现了电梯维保过程可追溯,最大程度保证维保记录的真实性。维保单位通过网页和App随时在线查看维保电梯信息及状态,如合同日期、维保人员每日电梯维保进度及完成情况、维保时长等,实现维保人员、维保计划、维保过程等规范化、可视化管理,同时降低纸质维保记录的成本,实现“一键管理”。
监管人员依托电梯安全智慧监管平台扫码识别功能进行网上巡检,通过判定维修人员的资质,记录维修频次,对电梯维保关键环节和时间节点进行把控,实现监管从“纸质”走向“云端”,创新“线上监测+线下核查”的维保监管新模式,提高监管效能。同时,倒逼维保公司提升电梯维保质量,保障电梯本体安全,有效消除未授权人员擅自操作电梯和维保项目分包转包等风险隐患。
电梯安全智慧监管平台除了实施电梯维保无纸化,增强电梯维保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和真实性,还可实现实时风险监测预警,让电梯监管工作更加精准。该负责人向记者展示近一周平台自动收集的详细的电梯故障记录、维护记录、乘客投诉等运行数据、潜在的安全隐患和设备问题,以及通过大数据技术深度分析后生成的周排查报告、当月电梯运行分析报告。
“对于电梯使用单位来说,这样可以精准地进行电梯安全管理,比如针对电动自行车非法闯入电梯问题,通过平台AI智能终端可以监测统计出各小区的闯入频率及次数,并截取现场视频,有针对性地采取管控措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电梯稳定运行。”该负责人说。
这样的精准工作在文山州特种设备日常监管工作中也有体现。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电梯运行数据进行深度分析,识别故障模式,预测电梯维护需求,优化了电梯安全非现场监管策略,实现电梯监管从人防到技防、从报警到预警、从可视到可知的转变,全面提升监管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
记者通过数字化电梯物联网安全监管系统看到,该系统将电梯运行过程中采集的大量数据进行整合,通过梳理、分析、研判,细分到相关模块,推行电梯大数据健康分析,从电梯运营情况、风险预警、事件统计、救援类型等方面监控电梯安全情况。
电梯安全智慧监管平台自7月正式上线以来,电梯应急救援时间从原来平均时长25分钟,缩短到现在平均用时10分钟,基本建成了安全、快速、科学的15分钟应急救援体系。同时,接警人员解救方式由传统的拨打119消防救援电话、破拆电梯解救,转变为通过AI智能预警、扫码一键呼救来实现,救援成本及设备损坏明显降低,节约了社会救援公共资源。
借助该平台,文山州实现全州6643台在用电梯精准定位和实时监控,智慧监管平台可自动分析电梯数据,识别异常情况,如电梯故障、超载、困人、电动自行车进入等,即时触发预警,自动通知维保单位、使用单位和监控应急处置后台人员,实现快速应急响应。
该负责人表示,文山州市场监管局将与州内相关部门协调配合,通过前期AI智能设备投放24小时监测网络信号数据,无纸化维保底坑、井道网络打卡等方式,精准识别出电梯井道无网络及网络不稳定区域,有序推进网络工程项目建设,逐步实现全州各类重点场所建筑物电梯、地下室的移动通信网络全面覆盖,切实保证全州电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