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中国车企不断向海外拓展,“不出海就出局”已经成为业界共识。
在近日举办的第7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分论坛上,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表示,近3年,中国汽车出口连续突破200万辆、300万辆、500万辆3个关口,2023年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44.3万辆。中国车企积极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截至2023年底,中国企业在8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600多家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更好满足了世界各国消费者对智能化、绿色化汽车的需求。
面向未来,伴随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中国车企在智能驾驶、车联网服务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将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解决方案。依托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品牌建设的推进,中国车企加快向海外进军的步伐,不断增强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
然而,中国车企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汽车进口政策、标准、法规等均有不同,这增加了市场准入的难度。品牌建设方面,提升国际市场的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是中国汽车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全球政治经济的波动,也影响供应链稳定性,中国车企需要加强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而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壁垒以及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增多,中国车企出海之路将变得更为坎坷、艰辛。
随着海外市场变数增多,过去单纯出口产品的方式越来越行不通,这意味着必须调整“出海”模式。海外建厂,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以广汽集团为例,目前已形成整车出口+现地化运营“两条腿走路”的模式。一方面,广汽设立了广汽国际(香港)、中东分公司、墨西哥公司等境外分支机构,及时研判海外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灵活调整应对策略。另一方面,广汽国际也积极在海外推动本地化生产落地,在非洲、东南亚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建设多家组装工厂,其中尼日利亚、突尼斯已实现首批车辆下线交付;广汽首个CKD(全散件组装)工厂也于今年4月在马来西亚建成投产;广汽埃安泰国智能工厂于今年7月在泰国罗勇府正式竣工投产。
在海外建厂需要大量投资,一些车企难以承担,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与当地车企合作办厂,是比较经济的应变之策。为应对欧盟加征关税导致汽车产品出口该市场成本大增、利润降低的情况,像广汽集团一样,开沃汽车也调整了“出海”战略,从原来的整车出口转向SKD(半散件组装)模式,寻找当地合作伙伴共建产能和供应链,这样不仅能减少完全自建工厂的成本投入,减轻单纯依靠整车出口的压力,而且还能利用当地合作伙伴的供应链和销售渠道,带动当地就业,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
真正的国际化是全产业链出海,通过科学布局找到自身的位置,改变过去靠单一要素竞争的出口模式。中国车企的全球化发展不能仅仅依赖当前的产品价格优势,更需要满足国际市场对利益共享的诉求。不管是广汽集团还是开沃汽车,他们探索新的“出海”模式,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融入对方市场。“融入”即本地化,建厂之外,还要在车型设计、功能等许多细节上都体现对本地人需求的关照。长城汽车“布局大于经营,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口号,正是对“融入”理念的进一步阐释。
从“贸易型出口”向“全产业链出海”的“新出海”模式升级,我国车企拥有一定的天时地利条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品质量得到了海外市场的认可,出口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产品质量竞争力的提升,而且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智能化等方面的技术性能不断提高。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长的同时,也为中国车企拓展和融入海外市场打下了基础。而且,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的构建,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集群效应显著,产业链整合能力强大。更重要的是,目前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有利于我国车企“出海”。比如,许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汽车产业发展,积极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中国与东盟多领域合作深化升级;墨西哥临时全面豁免电动车进口税等。近期,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在不同场合也表达了与中国车企合作的意向,招揽中国企业赴本地建厂。
从近期媒体报道看,国内许多车企都在加快布局海外市场,奇瑞、长城、东风、上汽、广汽埃安、腾势等车企均官宣了各自的全球化战略并推出全球化车型,中国汽车“出海”将进一步升温。可以预见,“新出海”模式会让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有一番新作为,树立起中国汽车新形象。
(车市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