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李颖
在长白山脚下、在青藏高原之巅,国内水巨头跑马圈地、占山为王,而饮用矿泉水市场的高利润率更是引来资本的涌入,让这场水源地争夺愈演愈烈。目前,国内水源地已经形成了以长白山、青藏高原为集散地,以星罗棋布的其他水源地为陪衬的格局。不过,当可采矿泉水量日渐稀缺之时,国内水源地争夺还将继续。
水源战爆炒“长白山”
尽管在长白山已建厂12年,农夫山泉自己也承认,从来没想到“长白山”这一水源地今年会这么火。
作为与阿尔卑斯山、北高加索地区齐名,被誉为世界三大天然矿泉水富集地之一的长白山,虽然早已成为了各饮用水企业必争之地,但在之前,多数企业仍处于闷声做产品的阶段。
直到去年底,“外行人”恒大推出恒大冰泉,背靠地产集团强大资金实力的恒大冰泉在掀起广告战的同时,也让长白山水源地为行业外的人们所了解。
曾经陷入水源地危机的农夫山泉显然不愿意放弃这一“正名”的机会,央视一套一则长达3分钟的广告紧随《焦点访谈》播出。画面中,一位叫作方强的农夫山泉员工跋山涉水寻找水源,最后在白雪皑皑的长白山麓找到了日涌泉,这也成为农夫山泉的第三个水源地。
除了恒大与农夫山泉,在长白山森林腹地方圆5公里范围内,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汇聚了包括康师傅、娃哈哈、统一、天士力、韩国农心等国内外水巨头以及泉阳泉等区域性品牌,且集中在吉林省白山市的靖宇县、抚松县以及延边市的安图县。
企业扎堆划分水源地让长白山水源地一夜爆红的同时,也带高了矿泉水探矿价。今年5月,吉林省靖宇县白浆泉的矿泉水探矿权以5万元起拍、1.5亿元天价成交,而公开资料显示,此前长白山地区拍出的矿泉水探矿权,最高价格不超过3万元。而据靖宇县政府官网信息,在娃哈哈、农夫山泉建厂时,“从各种手续办理到开工建设,全部工作都由县里帮助协调完成”,此外还将铁路运输专用线修进了农夫山泉、康师傅等企业厂区等。
抢滩青藏线
虽然在运力及扶持政策上无法与布局长白山的水企媲美,但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却让青藏高原成为国内高端饮用水的供应基地。
西藏5100冰川矿泉水公司的水源地位于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公塘乡曲马多村,因身处海拔5100米而得名,该水源地允许开采量为每日3000立方米以上,属于超大型冰川矿泉水水源。2005年公司成立后,正值青藏铁路建成通车,背靠中铁快运的西藏5100便搭载青藏铁路,解决了运输的高成本难题。
继西藏5100之后,2007年加多宝集团注资的昆仑山矿泉水有限公司开始重点开发格尔木市玉珠峰的天然优质矿泉水资源,项目计划投资总额为5000万美元,计划总生产规模为年产2000万箱矿泉水,2008年昆仑山天然雪山矿泉水面市。
目前在市面上,来自青藏高原的水均定位高端,价格在4元以上,西藏5100的售价在7.7元左右。对此,一位熟悉该企业的业内人士称,在高原上人力、物力成本都要高于平原地区,运输虽然借助了成本较低的铁路,但是运输半径长导致成本上升,另外高原作业的难度也让不少企业望而生畏。
业外资本入侵
随着国内各大水企的抢夺,以长白山和青藏高原为代表的水源地,品牌价值也正在被市场认识并认可,水源地所在政府的招商引资门槛也随之被抬高。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介绍,以白山市为例,投资规模在1亿元以下的企业基本无法染指长白山,更别说青藏线,而这也为国内其他水源地提供了走向市场的机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的巴马瑶族自治县,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2009年统一集团投资830万美元在此建厂,旗下高端品牌巴马活泉今年入市,目前已经成为统一包装水品类中售价最高的产品。
位于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的五里泉则被甘肃建新集团所看中,于2008年收购了当地一家濒临停产的水企,后重整升级以五里泉同一水源地推出了两款定位高端和中低端的矿泉水产品。
当一些企业还在徘徊不前之时,资本巨头却已悄然加入到了本已硝烟弥漫的水源战。
就在2014年8月1日,中石化销售有限公司与西藏高原天然水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易捷卓玛泉天然冰川饮用水正式下线,其水源地与西藏5100同处念青唐古拉山脉。上述熟悉西藏5100的业内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中石化背后庞大的销售网络将成为其规模化销售的渠道优势。
朱丹蓬分析,目前重要的水源地已经被其他企业圈占,这也是中石化选择在西藏做水的原因。但事实上,中石化对长白山水源地也觊觎已久,和其他企业不同的是,中石化采取了合作的方式在长白山占据了一席之地。
中石化选中的是吉林森工集团旗下的泉阳泉饮品有限公司。早在2001年该企业就已在白山市抚松县依托泉阳泉水源地生产出了天然矿泉水。今年初,该公司董事长王作臣曾透露,中石化正在就泉阳泉谈合作,希望通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加油站打开泉阳泉的销售渠道,几个月后双方计划落地,标有“易捷”两个字的泉阳泉矿泉水已被摆在了易捷便利店的货架上。
除中石化外,去年恒大集团的进入更是改变了长白山水源地企业以及高端水的现有格局。
《中国质量万里行》2015年8月刊
(责任编辑:)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