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万里行》>>

同仁堂的管理精髓

2015-09-24 13:51:30 中国质量新闻网
    文/本刊记者  陈晓伟

   从1998年中国第一次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现在的十几年间,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创新的提法步步深入,但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却是愈走愈艰难,企业的困境与企业家的困惑越来越显而易见。互联网经济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中小企业转型之路紧迫而重要,传统企业消亡论一度悲观漫延,中小企业到底会不会消亡?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与创新的方向在哪里?又该如何实现呢?

    中小企业不可能消亡

   先说第一个问题,正本须溯源。我国中小企业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家在研究如何分流安置国企改革下岗职工的背景下应时而生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下岗职工再就业人群成为各个行业中小企业的创建者,他们有着灵活性,也能敏锐地感知市场前沿的风向与变化,在一段时期内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全国中小企业有近千万家,这些中小企业解决了全国75%以上的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在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到总量的60%、57%和40%;流通流域的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力量,也是创新发展的生力军。这可以说是中小企业的前世因缘,但是现世状况呢?

   由于中小企业诞生的背景和发展环境因素决定了他们所一贯秉承的低成本理念,在当前的经济结构深度变化中,越来越遭受经济新思维的冲击,越来越显示出窘迫性。“质优与价廉”的商业哲学,需要企业在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上要效益,但长期以来,往往成为多数中小企业的表面哲学,中小企业大多数出于资金压力和对技术创新的忽略,在技术创新方面拖住了后腿。在当前的经济变革中,疲态尽显,这也是目前中小企业所面临的主要的困境,发展乏力,没有方向,也找不到突破口。

   但中小企业也不可能消亡。经济下滑触底的过程还将持续一段时期,这种增长压力,也恰好给中小企业一个从自身进行被动调整的时机,在生死存亡的转折点上,只有进一步大胆创新的企业,会迎来生机。正像张瑞敏提出的那句话:“自杀重生,他杀淘汰”,经济触底的过程,会让一部分真正有实力、有智慧、有魄力的中小企业发掘出全新增长空间。这一部分走出迷茫期,走向转型升级创新的企业,有望从传统实业嬗变成“新型实业”。关于“新实业”有不同的阐释,最基本的一点,还是要迎合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突出产品的定制化过程。以关注品质、快捷、定制为特点,新实业是中小企业转型创新方向上的一个焦点,需要做深入的研究与突破。

    困境中的三个转型方向

    从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我们可以推断其应当着重突破的三个转型方向。

   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与困惑多种多样,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三个大的类别,即:一是成本困境。原材料不断上涨,劳动用工成本节节攀升、企业利润持续下滑,多数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二是融资困境。由于中小企业的先天条件与自身信用问题,金融行业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国家也缺乏专门从事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的政策性银行,中小企业贷款普遍非常困难。中小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的渠道也不畅通,上市融资更是凤毛麒角。企业发展后续资金没有保障,社会融资成本太高,让多数中小企业难以承受;三是技术困境。多数中小企业承接的往往是相对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加之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匮乏,创新投入资金来源不足,诸多因素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内在发展动能。粗放的经营、落后的产能加剧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

    那么,针对这些基本的困境,中小企业可以精确地寻找到自身转型升级的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合理使用互联网工具,向互联网转型。国家提出的“互联网+”战略,就是为企业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可以搭乘的高速列车。企业在后端,互联网成为前端工具和出口,在与互联网的链接过程中,从而对企业生产工艺、产品品质、集约管理、成本管控、需求把握等提供了全方位的武器。即使是在商业模式上,互联网思维,也给企业再造商业新模式提供了借鉴和启迪。所以,中小企业应当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深入变革企业生产模式、管理模式、流程模式、交易结构等,从而在用户层面、企业层面、产品层面搭建起完整的价值链。

   第二个方向是勇于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的突破上寻找企业发展的突破。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过去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重视人才与科技创新的企业,在当前的经济变革中遭遇的压力普遍要轻得多,原因是技术创新始终会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实施技术创新的前提是勇于变化,不能拘泥于即有的成果上,永远要锚定客户需求,创新更能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技术创新更多地有赖于研发的资金来源,这对于中小企业以往所秉持的商业哲学来说,可能是不可承受之重。但是,树苗不能停止生长,始终要长成参天大树,如果局限于利润的层面,只能保持一时的发展,而无法保持持续的成功。所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多的是要从企业负责人思想层面进行创新,创新对企业发展的认识和对未来目标判定。

   第三个方向是模式创新。这个模式创新,即包含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包含企业价值再造。在商业模式上,互联网的冲击已经为中小企业上过很深入的一课,变化则生,不变则死,这是中小企业家们“尊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是同仁堂坚持的原则,既尊重传统,又不被传统束缚;既大胆创新,又不离经叛道。为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同仁堂创新地提出了以“双轮驱动”为核心的四位一体全面质量管理模式,这就是由单纯的产品质量观扩展到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经营质量、资产质量四位一体的全面质量观,以产品质量为基础、以经营质量为延续、以服务质量为展现、以资产质量为发展,“质量”真正、全面地贯彻于组织系统的各个方面、环节,为实现永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生命为担保的产品质量是同仁堂质量文化的核心。为保证产品质量,同仁堂用现代标准化手段管控生产,按照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在中药材主产区建立了11个大宗药材种植基地;按照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建设了6大现代化生产基地;按照国家《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标准,建立药品经营企业计算机管理系统和质量服务网络,实现了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零售终端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以诚信为内涵的经营质量是同仁堂质量文化的延续。“以义为先,义利共生”,同仁堂以诚信作为质量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延续,体现在经营的方方面面:坚决清除系统内不诚信经营者,对有损企业管理质量的行为严肃处理;采用法律、经济和舆论等多种方式,集中打假,维护消费者权益。

   以仁德为主旨的服务质量是同仁堂质量文化的展现。“小病作医生,大病当参谋”,同仁堂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消费者的服务感受:根据职工工作岗位性质不同,对窗口服务人员制定了零售人员工作规范、医疗人员工作行为规范――要求服务人员始终秉持“热心、恒心、耐心、公心”对待顾客;医护人员始终以“医德精诚、医术精湛、医道精进、医护精心”为标准,真诚善待每一名患者。

   以绩效为标准的资产质量是同仁堂质量文化的发展。同仁堂将资产质量视为质量文化的红线和保障,以各类严格的绩效标准予以考核和提升。“四个质量”的核心和目的在于管理质量的提升和绩效的提高。

   同仁堂在“做长、做强、做大”的方针指引下,发展现代制药、商业零售、医疗服务三大板块,组建了拥有一家A股上市公司、两家H股上市公司、六个二级集团和研究院、中医医院以及教育学院的企业组织架构,形成了以资本、资产、品种为纽带,研发、生产、经营为一体的产业群,资产质量、经营质量、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各项经济指标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刘天峰)《中国质量万里行》2015年8月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