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李颖
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最近表示,在他们企业,每年大概会生产30亿支圆珠笔,而一支笔便宜的只能挣几厘钱。
资料显示:中国每年圆珠笔的产量是380亿支;占全世界总供应量的80%,但笔尖珠芯近90%来自进口,每年需花费2亿外汇进口,其中,日本人拿走材料的钱,瑞士、德国拿走了设备的钱,我们只赚一个微薄的苦力钱。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中,没有一家掌握高端笔头和高端墨水制作的核心技术。
小小圆珠笔里的“大乾坤”
不久前,李克强总理对出国随访的一位中国企业家说:我们能不能也制造出书写更流利好用的圆珠笔?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制造”能造好火箭高铁,为何造不好小小的圆珠笔头?
圆珠笔头看似简单,其实内有乾坤。笔头开口处厚度不到0.1毫米,却要承受各种书写姿势带来的压力和摩擦,同时还要和滚珠完全贴合,既要书写流畅,又不能漏墨。因此,其硬度、开口大小、墨水槽位置必须搭配得天衣无缝。所以,笔头的每个参数都需要由计算机精确计算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加工误差不能超过0.3丝。
为什么中国制造的“圆珠笔没有人家的好用”?按照人社部副部长汤涛的说法,背后还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问题。“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我们在人才培养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中有几个关键点:中国专业技术人才总体来说,仍是严重短缺,一些领域欠缺独具的匠心,需要重塑中国制造“人力基因”,提高“蓝领工人”地位。
汤涛还说,“在军工等特殊行业,中国的大国工匠更多一些,在一些传统行业,我们的高级技师、首席技师、特级技师还是少了一些。”
这不禁让我想起不久前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的一段话:德国人生产的圆珠笔摔在地上10多次,捡起来依然可以用。德国建造的居民住房120年也不会倒,就是被战火摧毁了,德国人也一定要按原样将其重建起来。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德国制造”成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
德意志民族是很晚才开始搞工业化的,英、法完成工业革命时,德国还是个农业国。德国人进入工业化后也经过与今天中国类似的“山寨阶段”:向英、法学习,偷人家的技术,仿造人家的产品。为此,英国议会还特别在1887年8月23日通过对《商标法》的修改,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货必须注明“德国制造”。“Madein Germany”在当时实际上是一个带有侮辱性色彩的符号。
德国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初,大学的科学研究是与生产领域完全脱节的。尽管那时“世界科学中心”在德国,但是美国人很聪明,他们在德国拿到学位回国后,不是一味地跑到大专院校里做研究工作,而是进入到市场里去办企业。
19世纪9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跑到美国一看,发现美国工业品的科技含金量最高,这才明确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并开始大力促进应用科学的发展。由于德国有基础科学上的雄厚根基,很快就建立起科学理论与工业实践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半个世纪时间里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队伍、工程师队伍和技术工人的队伍结合在一起,领导了“内燃机和电气化革命”,使德国工业经济获得了跳跃式的发展。
此后,德国的机械、化工、电器、光学,直到厨房用具、体育用品都成为世界上质量最过硬的产品,“德国制造”成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德国最有名的公司,几乎都是从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它们直到今天都维持着世界性的声誉。
在一个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问彼得·冯·西门子:“为什么一个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会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呢?”这位西门子公司的总裁是这样回答他的:“这靠的是我们德国人的工作态度,是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我们德国的企业员工承担着要生产一流产品的义务,要提供良好售后服务的义务。”
当时那位记者反问他:“企业的最终目标不就是利润的最大化吗?管它什么义务呢?”西门子总裁回答道,“不,那是英美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有自己的经济学。德国人的经济学就追求两点:
一、生产过程的和谐与安全;
二、高科技产品的实用性。
这才是企业生产的灵魂,而不是什么利润的最大化。企业运作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事实上,遵守企业道德、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更是我们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说到“天职”上去了,“天职”是什么意思?就是“上帝要你干的事”。
在德国,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迅速成为全球焦点的。他们往往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极少有“差公司”,绝没有“假公司”。它们大多是拥有百年以上经历、高度注重产品质量和价值的世界著名公司,也被称之为“隐形冠军”。德国有家葡萄酒作坊,快400年了。二战中很偶然留下来的,很幸运没被美国飞机炸到。德国的马牌轮胎公司是1871年成立的,现在我国几乎每个地级市都有它的分店。德国的阿迪达斯公司是1920年创办的,至今也有94年以上的历史了。你可以看到,德国这类企业都是有年头的。
德国的产品不打价格战,不与同行竞争,一是由于有行业保护,二是由于价格并非决定一切,打价格战可能会让整个行业都陷入恶性循环。德国企业是要追求利润,但是只要能保证基本利润,有钱可赚,德国人并不是那么贪得无厌、无休止地追求利润的,而是要考虑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德国人宁愿“在保证基本利润的同时,让部分利润转化成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务”。
德国人不相信物美价廉
“德国制造”的优势并不在价格上,连德国人自己都承认“德国货就是物美价不廉”。你跟日本人可以谈价格,但你跟德国人谈价格,一刀都砍不下来。德国人甚至不承认有“物美价廉”这回事。“德国制造”的优势在于它的质量,它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它优秀的售后服务。德国企业发展的一般产品都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高难度,别国一时无法制造出来的产品。德国30%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都是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德国人生产的工业制造品,大到挖地铁的掘进机,小到文秘工作中的订书机,从质量上讲都是世界第一。
德国所有供3岁以下儿童食用的产品不得含有任何人工添加剂,必须是天然的;所有奶粉被列为药品监管;所有母婴产品只允许在药店出售,不允许在超市出售;所有巧克力都被规定要使用天然可可脂作为原料加工生产;所有保健护肤品牌都必须要有自己的实验室和植物种植园,以保证取材于天然有机品质。
德国人生产的非工业用途的化学产品,例如清洁剂、洗手液、洗洁精,除了有清洁杀菌的功效以外,绝大多数采用了生物降解技术,也就是靠微生物分解其中的化学成分,来将化学对人体的伤害减少到最小程度。德国人生产的滤水壶,既能过滤无机有害物,也能过滤有机有害物,并富含镁元素。经过德国滤水壶过滤后的水,是微微带甜味的。
德国锅具具有天然抗菌和耐高温性质,既能节能环保,导热效果又极佳,以至人们说,“使用这种德国锅具,一根蜡烛就能弄一顿美味佳肴。”德国人生产的一口锅,可以用上100年,因此很多德国人用的都是奶奶传下来的锅。对德国人来说,任何一样厨具,一辈子只需要买一次,不需要买第二次,因为你一辈子也用不坏它。德国人生产的煨汤用的锅,完全是钢铁铸造的,沉重得连男人都有点端不动,那锅盖内侧有奇特的花纹,德国的销售商是这样解释的:它盖上去后,水蒸气就能上下自然循环,不易烧干,这是一种技术。德国的锅具,盖上去个个严丝合缝,说三分钟开锅就三分钟开锅,能为你省下不少煤气费。
人心浮躁缺乏工匠精神
反观“中国制造”,我们为什么造不好一支圆珠笔(或一个马桶盖)?
中国制造的圆珠笔不好用,表面上看是因为“我们没能掌握核心技术”的问题,但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我们为什么不能掌握核心技术”?
实际上,说到底,不是我们的材料选择出了问题,不是技术水平出了问题,也不是创意和营销没有与国际接轨,而是企业对财富的认识出了问题,是人心浮躁,缺乏工匠精神,最根本的还是人的问题,不是人的技能问题。
细节决定成败。市场造假山寨层出不穷,原创者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畅通的技术转化与转移机制、优良而稳定的工艺保障机制、成熟的人才与诚信的市场机制。
只有这些问题都解决了,造好圆珠笔马桶盖就不再是难题。所以,制造出质感不错、书写流利的圆珠笔;或者价格适中、舒适好用的马桶盖,谁说这不是国人幸福感的一种表现,不是“中国制造”精细完美的一种表现?
《中国质量万里行》2015年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