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李颖
相比国产食品,不少消费者更加青睐进口食品,然而,进口食品的质量并不都那么“美好”。
近期,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2015年1~10月入境不合格食品信息。数据统计显示,去年1至10月,我国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出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的进口食品达2350批次,已被退运或销毁,其中不乏很多品牌食品。
那么究竟有多少进口食品存在问题?来自哪些国家和地区的问题食品最多?哪些进口制造商登上了黑榜?进口食品问题主要出在哪里?一起来看看。
进口不合格产地之最
大数据统计显示,从进口不合格食品的产地上看,排在前十名的产地分别为:中国台湾地区、马来西亚、日本、美国、泰国、意大利、西班牙、韩国、法国和德国。
产自中国台湾地区的不合格食品最多,达601批次,占25.5%,超过总数的四分之一,成为进境不合格食品的“重灾区”。去年国家质检总局曾多次发布台湾食品警示通报,如台湾糖果违规使用甜味剂,台湾永和豆浆被检出转基因成分的质检信息等。
另外,产自欧盟国家的不合格进口食品达579批次,占不合格进口食品的24.6%。
进口不合格食品类别之最
1.进口饼干问题最多。
记者梳理发现,几乎所有种类的进口食品均检出过不合格的情况,其中不合格次数前10位的类别为:饼干、饮料、酒、乳制品、糖、鱼、粉、茶、麦片、巧克力,占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数的63.4%。
进口饼干不合格最多,高达243批次,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菌落总数超标、大肠菌群超标及标签不合格等,是其主要原因。
2.奶粉也是重灾区。
消费者最迷恋的进口乳制品(包括洋奶粉、进口牛奶等)也有171批次上榜,排在第四位。
2015年以来,多款新西兰的奶粉及奶制品就登上不合格榜单。其中,由玛氏食品(嘉兴)有限公司进口、新西兰“FONTERRALIMITED”(恒天然集团)制造的两批共150千克的脱脂乳粉,因包装不合格被销毁;新西兰Green Valley DairiesLtd公司的三个批次嘉仕堡巴氏杀菌乳大肠菌群超标,2265公斤全部销毁。
进口不合格食品制造商之最
在进口不合格食品信息中,有21家食品生产企业被披露的不合格批次数在10次(含)以上。排在前十名的进口制造商里有4家来自中国台湾地区。
不合格进口食品名单中不乏知名品牌的身影:来自美国的亨氏番茄汁还未入境就已超过保质期;上海宜家家居从瑞典进口的两批次斯耐普斯风味伏特加因未提供所需证书,被销毁;韩国的农心牌辣味虾条包装不合格;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从日本进口的彩色糖果怀旧系列、风味奶酪爆米花、红茶味曲奇饼干,以及从韩国进口的薄荷味木糖醇糖果,则均因超过保质期被销毁。
进口不合格原因之最
统计显示,2015年1月至10月,进口食品被检出不合格的前十大原因是:标签不合格、菌落总数超标、大肠菌群超标、超过保质期、未按要求提供证书或合格证明材料、水分超标、未提供所需证书、霉菌超标、品质不合格、未获检验检疫准入。这10类不合格食品为1282批次,占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数的54.6%,超过一半。
此外,货证不符、包装不合格、砷超标、超范围使用苯甲酸、铜超标、违规使用化学物质酸性红、山梨酸超标的现象也不少。
进口食品的渠道有哪些?
由于网络通信的飞速发展,出现了海淘、代购、电子商务等购买的进口食品的新兴渠道,但进口食品的一般途径是由有资质境内进口商以一般贸易等形式进口,经过出入检验检疫机构合格评定后,出具检验检疫证明进入国内市场。
那么,海淘、代购的进口食品与超市购买的进口食品有区别吗?
答案是:当然有区别。
1.检验检疫。超市购买的进口食品是有资质的进口商通过报关、报检等手续以一般贸易的形式批量进口的,进口食品是经过官方检验检疫的;海淘、代购的进口食品是未经检验检疫,以个人邮寄等非一般贸易形式进口的。
2.产品追溯。超市购买的进口食品的进出口商经过了检验检疫部门的备案,其产品来源与销售去向都是可追溯的;海淘、代购的进口食品无法通过官方有效追溯其来源。
3.中文标签。超市购买的进口食品应有符合我国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的中文标签;海淘、代购的进口食品则没有中文标签。
所以,消费者谨慎购买食用非一般贸易途径进口食品。
小贴士:买进口食品
要学会“三看”
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林伟建议,“正规商家一般可保证产品来源和运输、贮藏条件符合安全要求。”比如选购进口肉时,可以通过“三看”来鉴别该食品是否来自正规渠道。
一看“两个清单”,即输华肉类准入国家及产品名单和已在华注册的境外生产企业名单,可在质检总局网站查询,超出以上范围的“进口肉类”切勿购买。
二看“一个单证”,购买时可要求商家出示进口肉类相应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不能出示或提供的不要购买。
三看“一个标签”,正规进口肉类外包装上一般有中文标签,标明品名、生产企业注册号、生产批号、规格、产地、目的地、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温度等内容,如发现包装和标签上均是外文没有中文,千万不要购买。
国人赴日韩
“爆买”
你以为占便宜了?
错!
随着出国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多人选择一边游一边购。还有一个多月就要过春节了,到时候又将会有大批中国游客出境疯狂购物。
而近年来,热门购物目的地的中国游客数量一直增加显著,其中,日本、韩国等地强劲增长,已代替前几年的中国香港,成为游客的“心头好”,其中,化妆品、服装、保健品、药品等,是中国消费者最钟爱的热购产品。
不过,你抢购到的商品真的物美价廉?你确定它们都是正品吗?
告诉你:不一定!
文/本刊记者 李颖
春节将近,热衷出境旅游购物的人们又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出境游人数和购买力已连续3年居世界第一,2015年中国内地公民出境消费支出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在国内习惯于省吃俭用的中国人,为何热衷于在境外“爆买”以致上当受骗?
可疑保健品“特供”中国游客
两个月前,刘女士从国内参加旅行团,乘坐邮轮到日本福冈旅行,在导游撺掇下在免税店买了两盒植物酵素,总价高达9.6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000元)。导游声称,其妻子服用该酵素后排出了多年宿便,服用两盒的作用能持续五六年。于是,数十名旅行团员纷纷倾囊购买。她说,听导游说这种酵素是在日本生产的,又在日本销售,由不得中国游客不信。
不过,记者向曾在日本生活9年归国的王女士咨询,她都对这种酵素的高价感到不可思议。这款酵素包装上的定价更是高达每盒7.8万日元,中国游客肯定还认为自己占了大便宜。
其实,日语中的“酵素”就是汉语中“酶”的意思。“酶”不过是一种蛋白质,对于服用后是否具有保健效果,日本国内也有很多质疑之声。王女士表示,在日本,服用酵素的人并不多。况且,即使不论酵素是否真有保健效果,与一般酵素顶多每盒三四千日元的价格相比,两盒9.6万日元的价格非常可疑。
据介绍,这种酵素在日本东京普通的药妆店并不常见,甚至在号称“集合超过10000家来自日本全国各地商店”的乐天网店上,也查不到相关信息。生产该酵素的所谓医学研究所承认,这款酵素是和一家免税公司合作开发的,但是该研究所的官方网站上并没有该商品。可见,这款酵素只在日本人不会前去消费的免税店有售,属于“特供”外国游客的产品。
而据另一名赴日旅游张先生说,他在日本旅游时,有导游声称日本小孩近视率低,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吃深海鱼肝油。听到这种说法,张先生也买了不少,价格也着实不菲。
而实际上,随着游戏机、手机的普及,日本未成年人的近视率并不低。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15年3月27日公布的数据,2014年,日本视力低于1.0的学生在幼儿园的比例为26.53%,小学为30.16%,初中为53.04%,高中为62.89%。一些在日华人说,即使日本小学生看上去比中国小学生近视少,也是因为日本学生的课外活动多,作业少,绝非吃鱼肝油的功劳。
此前,一名华人媒体人曾指出,日本市面的深海鱼油产品价格并不贵,服用一个月的量,大约只需要2000日元。在日本,并没有“深海鱼油治疗近视”的说法,所谓“日本未成年人因服用深海鱼油而少得近视”,纯属无稽之谈。他揭露,一款很受中国游客喜欢的所谓“日本制造的深海鱼油”,其实很可能产自澳大利亚,然后在日本分包一下,再高价卖给中国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酵素、深海鱼肝油等所谓具有神奇功效的保健品,在日本都是食品范畴。根据日本法律,厂家只能标出其含有的成分,但绝不能明示或暗示有治疗效果。既然属于食品类,便没有什么国家标准,其中的有效成分到底含有多少,严格地说也没有第三者监督,完全属于民不告官不究之类。
忽悠中国游客的大多是华人
令人遗憾的是,据王女士介绍,那些由于“推销”有方而获得暴利的导游,几乎都是在日华人。在国内很多网站上,都能看到关于在日华人利用语言优势忽悠同胞的吐槽帖。
王女士表示,导游赚不赚钱,取决于嘴是否会说。有的华人导游特别会搞公关,不仅自费给游客买水喝,还给游客买当地的小特产,为的是获得同胞的好感,便于大肆推销保健品。有的导游在福冈,1年赚出了一栋独门独院小楼的钱;有的导游根本不要工资,只要求回扣分成;在东京的留学生,甚至每月也能赚1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2万),有的人随便租个车,就拉着中国游客到处跑。
此前曾有报道称,导游领着游客购买保健品可获得50%回扣,购买电器可获得10%回扣。从中可以管窥到旅行社和导游的暴利,而这些暴利就是从中国游客身上赚取的。很多中国游客“被卖了还替人数钱”,不知道自己被黑了。
中国游客在日本被忽悠的现象,甚至连日本媒体都看不下去了。近几年,日本NHK等电视台还专门制作了节目,揭露中国游客在日本哪些环节容易被骗。不过,由于语言壁垒,普通中国游客往往看不到这些报道。
在外旅游,不上当很难。即使是繁华区的免税店,或一些百货店的免税柜台,看似便宜,但也只能蒙骗两眼一抹黑的外国游客。因为免税店的东西并不便宜,比当地人日常要去的商店要贵,有些还贵不少。其实,鉴别的方法也并不难,如果一家店没有日本人同时在消费,中国游客最好别去。
想要避免购物陷阱,第一是不要参加低价团;第二不要买导游推荐的商品和旅游项目,尤其是不要在大巴上和没有日本人购物的商店买东西;第三,日本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发生小费,所以有导游代收小费应该拒绝;第四,其他导游临时收取的费用都比较蹊跷(包括门票或餐费等),要多个心眼。
日商开淘宝专“宰”中国人
根据日本观光厅公布的数据,2014年来日的中国游客达到240万人,旅游消费额5583亿日元,是前年的2倍以上,占访日外国游客消费的四分之一以上,从国别来看高居榜首。为此,除了被在日同胞忽悠外,也没少给日本店家送钱。
比如,电饭锅、马桶盖仅仅改为适用中国国内220伏的电源,立刻价格飞涨,甚至高达近1倍。而不少日本人对于“锅好米饭就好吃”的说法嗤之以鼻,认为大米的质量更关键。
看准了中国人的钱包,还有不少日本人到淘宝网站开设网店,向中国人销售日本产品。2015年6月25日,《富士晚报》网络版甚至登出了《如何向中国人高价销售日本产品的方法》一文,号召通过网络向购买欲望旺盛的中国人出售日本产品,不只是面对访日中国游客,还要以大海对面的13亿中国人为对象。
对于有购买欲望的中国人,普通日本人也能高价销售产品赚钱,这就是通过网店转卖。报道还传授了如何在淘宝网开店、如何将产品以高价格卖给中国人的诀窍。
曾有熟悉中国网店情况的日本人士指出,在世界最大的购物网站淘宝网,大量日本产品,包括日本品牌的化妆品、眼药、婴儿车等儿童用品,都是以将近2倍的价格交易,有的甚至达到6倍,有日本人两年赚了600万日元。如2.4万日元的“救心丸”卖到4万日元,26万日元的高级钓竿卖到150万日元,3万日元的本间高尔夫球杆卖到15万日元,8.4万日元的高级茶壶卖到16.4万日元,100万日元的高级钢笔卖到135万日元。
而很多日本店主不会中文,网店上写的都是通过网络翻译的半生不熟的日语和中文,反而更让中国人相信是日本人开的店。从出口到结账还可以雇人代理,所以非常容易交易。由于通关货物巨大,往往不会被查出交税,而且即使被中国海关要求交税,也是中国买家去交,日本卖家丝毫无损。
由于中国游客的强大购买力,日本人甚至专门创造了“爆买”这个新词。如今,很多中国媒体在报道中也喜欢用这个词。实际上,“爆买”在日语里本身就有调侃意味,用于形容没见过世面、见啥买啥的“土包子”。可以说,有些中国游客花了很多钱,但并未买来实惠和尊重。
《中国质量万里行》2016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