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早在2003年就提出建设陕西美丽乡村,是全省最先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县区。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平利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借鉴和吸纳了上级的指导与基层人民的心声,并用标准化理念和方式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质,实现了生态美、城乡美、产业美、风尚美、生活美的有机统一,为全国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可资复制的标准体系。
三个阶段:从探索到深化全面构建标准
十多年来,平利历经从战略方向拟定、系统规划确定到标准体系修定三个阶段的升华,使得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不断深化,行动更加自觉,基本形成一套本地管用、外地可用的美丽乡村标准体系。一是战略方向拟定阶段。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为群众普遍愿望,特别是随着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全省“五改三建”新村建设启动实施后,如何抢抓机遇建设又富又美的新农村成为县委、县政府领导集体思考的课题。基于必须抢抓政策机遇、顺应群众愿望、建设美丽乡村的共识,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实际,提出了建设陕西美丽乡村的战略目标,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基本方向,形成了产业建设以茶饮为支撑、基础条件以徽派民居改造为突破、生态建设以乡村旅游为带动、乡风文明以女娲文化为品牌的发展思路,探索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内涵,把握住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要义,为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在方向上定下了基调,在战略上赢得了主动,在行动上占尽了先机。二是系统规划确定阶段。2003年至2004年,随着龙头和普济寺两个试点村启动建设并取得成功,平利在抓点示范的基础上,对全县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提出了“八个一”、“八个有”的标准和“三步走”阶段性目标。随后,平利又聘请资质单位先后编制了《平利县县城总体规划》、《平利县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平利县美丽乡村发展总体规划》、《平利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平利县移民搬迁总体规划》等综合规划,同时还在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基础条件、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编制了专项规划,在具体项目实施时编制了修建性详规,在农户建设时设计有图纸,真正做到了城乡规划一张图、基础设施一张网、产业建设一盘棋,形成了涵盖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区域的规划体系,确保了美丽乡村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序推进。三是标准体系修定阶段。从提出建设陕西美丽乡村、建设西北美丽乡村到建设中国最美乡村,这既是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特别是2013年12月,省质监局将平利纳入陕西省第六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后,县委、县政府意识到,要想让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可供复制和推广,必须把一些好的做法固定下来形成标准体系。在省市的关心指导下,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平利建立起了涵盖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资源环境、农业现代化等内容的平利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体系,制定并发布实施《女娲茶标准综合体》、《绞股蓝茶标准综合体》、《平利县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平利县乡村旅游服务规范》、《平利县农家乐规范》等技术规范,出台了具体指标的实施细则50余项,形成了集生态环境标准化建设、农村产业标准化经营、农村公共事业标准化开展、农村事务的标准化管理于一体的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体系。
三个联动:从上层到基层纵深推进标准
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既是标准化工作的创新应用,也是美丽乡村工作经验的总结提炼。在工作实际中,平利注重调动多方力量,广泛推进实施,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是市县联动。市质监局与平利签署了“共建美丽乡村标准化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决定与平利共建美丽乡村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定期与平利创建领导小组召开联席会议,经常深入平利指导把关创建工作,共同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困难和问题,及时发布标准成果,广泛推介标准应用,在市质监局的推荐和指导下,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中涉及陕南特色的建设指标全部采用《平利县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相关指标,使得平利经验上升为省级标准。二是干群联动。美丽乡村建设是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的具体行动,是造福千万农民的美丽事业。在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中,平利始终坚持自下而上集民意做决策,自上而下抓落实求实效,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农民自己手上,尊重民意、维护民利、依靠民资、强化民管,形成了目标一致、干群一心、全民共建的生动局面。为了推进标准的深入实施,平利创新标准宣贯方式和推广途径,通过把标准发布在网上、悬挂在路边、布置在地头,让群众对所实施的标准“看得见、听得懂、做得来”,真正做到标准改变了习惯,习惯写进了标准。三是城乡联动。坚持按照“一城十镇百村三十个新型社区”的总体布局,使县城、集镇与乡村互相融合、统筹发展,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不断提升了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整体水平。目前,山水园林县城初具规模,长安女娲茶镇、八仙古韵小镇加快建设,30个新型标准化农村社区全面建成,40个村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农村联网公路、城乡公交、劳动就业、卫生服务、居家养老、集镇污水设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学前教育、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11项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通过凝聚各方工作力量,导入标准化系统,全面实施标准建设,美丽乡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明显提升。
三个结合:从探索到实践完善提升标准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探索实践深化,标准也不断的与时俱进,平利注重在实践中升华标准内涵、在推广中扩大标准影响、在创新中增强标准活力,促进标准动态的、系统的、纵深的完善提升。一是坚持“画饼”与“做饼”相结合。标准来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着标准。如果说美丽乡村标准体系是“画饼”,那么标准的运用实施就是“做饼”。平利既充分发挥标准对实践的规范指导作用,又始终坚持把标准实施作为工作推进的基本环节,做到“符合规律不折腾、统筹推进不重复、长效使用不浪费”,充分保证标准的严肃性和长效性,落实标准配套建设项目和资金要素,发挥社会各界对标准实施的监督作用,努力做到“体现共性有标准、尊重差异有特色”,真正实现标准、建设、管理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在实际工作中,平利不仅认真贯彻标准,处处体现标准,而且按照高于标准、严于标准的要求,以标准为基线但不局限于标准,平利不仅依照标准作出“饼”,而且作出的“饼”比预想的味道更好、效果更佳。正因为经过了实践的不断检验,美丽乡村标准才得以自我修正、日趋完善。二是坚持“盆景”与“风景”相结合。平利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早,在全省乃至全国很少有可借鉴的经验,试点先行、典型引路是平利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在徽派民居推行初期,平利选定了条件比较成熟的龙头村、普济寺村为试点,经过探索逐步掌握了徽派民居的基本风格和元素。在此基础上,平利按照“全面启动、重点培育、点面结合、梯次推进”的原则在全县全面推广徽派民居,并以点带面、连线成片,带动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梯次推进、提升水平,使一个个“盆景”连成一道道“风景”,形成一片片“风光”。事实证明,只有充分发挥典型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才能不断放大美丽乡村标准的效应。三是坚持创新与传承相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是历史记忆与社会记忆恢复和重建的过程,必须坚持创新与传承相结合。坚持建设与保护、培育与传承相结合,注重恢复和挖掘传统农耕、历史遗迹、乡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保留田园风貌,彰显乡村特色,建设农耕文化园、特色美食村、传统技艺体验一条街,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一村一景,充分展示不同特点的地域文化和村庄魅力。同时,平利围绕影响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创新,先后在农村可抵押物担保、民办公助幼儿园建设、五保集中供养、连户路建设、社区工厂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工作实践中,平利将标准的理念、标准的方法、标准的要求和标准的技术应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各个领域,并总结提炼出美丽乡村建设的通用要求和细化标准,不断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操作性、科学性和社会参与性。
三个品牌:从质量到形象立体追求标准
坚持以品牌建设为抓手,实施从产品品牌到区域品牌的一体化发展战略,不仅提升了平利的整体形象,也推动了美丽乡村标准的特色发展。一是突出茶饮产业品牌狠抓生态产业建设。多年来,平利坚持走“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路子,经过历届政府的努力和市场的优胜劣汰,茶饮产业为平利优势农业产业,始终坚持茶饮产业一业率先突破,经过持续努力,茶饮产业基地面积由2003年不足3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3万亩,年产茶9000吨,实现产值1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茶乡。为了扩大品牌影响,平利将全县茶饮产业统一为“平利女娲茶”和“平利绞股蓝”两个品牌,其中平利绞股蓝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平利女娲茶获得陕西著名商标,修订了《女娲茶标准综合体》《绞股蓝茶标准综合体》两个省级地方标准和20多项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应用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标准30余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适合平利农业发展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以茶饮产业为核心着力打造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建成了长安、龙古、广佛、大贵、洛河等一批集生态农业、乡村体验、观光旅游、科技示范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其中长安获得“国家级观光农业示范区”称号,真正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支撑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十年来,平利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2017年达到9679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速稳居全市前列。二是突出徽派民居品牌狠抓文明家园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平利把陕南徽派民居建筑作为重要抓手,牢牢把握统一风格、建设质量和政策扶持三个关键,由县上统一设计十余种新建或旧改民居参考图纸,供农户自愿选择,做到了村有规划、户有设计。十多年来,全县共改造新建徽派民居近5万户,成为中国县域最大的徽派民居群,“白壁青瓦马头墙格子窗”的陕南徽派民居成为平利的又一张名片。以徽派民居为突破,抢抓陕南移民搬迁政策机遇,建设集中安置社区84个,搬迁群众1.6万户50570万人,集中安置率达到90%,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率达到100%,从根本上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为了解决搬迁群众就地就业问题,平利在全国率先探索发展以电子元件、手套制造为主的社区工厂,目前全县已建成社区工厂79家,同时积极开发电子商务、传统手工制作等多种就业途径,实现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平利积极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富而思洁、富而思美”的强烈愿望,在加快推进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坚持“一把扫帚扫到底”,实行“县长轮流值周、部门包片示范、全民参与保洁”,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人的乡村环境。不仅注重外在美,更加注重内在美,抢抓全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重点示范县机遇,以“德在平利”为载体,狠抓新民风建设落地生根,全县共建成“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20余个。三是突出女娲文化品牌狠抓全域景区建设。平利是众所周知的女娲文化故里,平利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突出女娲文化,充分尊重群众对女娲文化的广泛认同,挖掘女娲补天和抟土造人传说的民俗留存和文物佐证,提炼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天人合一、宽厚担当”的女娲精神,先后建成女娲文化广场、女娲祭祀大殿,成立了女娲文化民俗协会,创作女娲民歌130余首,用女娲文化激励人们热爱生命、崇德向善。以女娲文化品牌为引领,按照“一城两区三线八景”的总体布局,把全县2647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把一个村庄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重点建设女娲山、天书峡、桃花溪、长安特色小镇、龙头村等核心景区景点,辐射带动建设民俗文化体验型、农村观光休闲型、现代农业发展型、古村落保护型旅游示范村12个,平利成为秦巴地区旅游热线和区域性休闲度假胜地。
美丽乡村建设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象化表达,涵盖了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用标准化的手段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对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管理效率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近年来的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工作实践,平利深深的体会到:一是必须坚持高点定位,标准先行。早在2003年,平利就确立了建设陕西美丽乡村的目标,并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平利的定位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无论是后来的建设西北美丽乡村还是建设中国最美乡村,始终做到了高点定位。只有高定位才有高标准,平利始终把标准挺在前面、举在头顶,用标准指引行动,用标准规范行为。事实上,只有依标准化的程序,按标准化的要求,用标准化的手段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才能保证整个建设过程协调有序,科学有效。二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发展不可能一个模式,这就决定了在实施美丽乡村标准时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不能照搬照套、一哄而上。在建设中应该坚持尊重禀赋特征、尊重历史传承、尊重发展基础,努力挖掘地域特色,保持田园风貌,凸显差异化优势,努力在共性要求上体现标准,在个性差异上追求特色。三是必须坚持试点示范,全面推广。标准指导试点,试点践行验准。紧紧围绕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实施,综合推广运用美丽乡村标准化体系,提炼和总结建设经验,动态修正完善标准内容,在试点取得成功后,再进行全面推广,只有通过“点”上的重点突破,带动“面”上的整体提升,才能逐步形成点上有特色、面上成规模、整体大提升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四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共建。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和需求,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号召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美丽乡村建设良好发展格局。(吴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