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2019年度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质量工作考核结果的通报》,东莞市连续三次获得最高等级A级。
完善质量强市发展格局,巩固区域互补和产业配套优势。
完善质量强镇、强业、强企发展格局,努力实现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最佳组合联动,推动港澳现代服务业与东莞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联合东莞理工学院编写松山湖智能装备、大岭山家具、大朗毛织等产业集群质量状况调研报告,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与茶山共创“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镇”,打造“中国食品名镇”升级版。推动东城、虎门、沙田等实施质量提升工程,由各镇街每年投入200万元财政资金,提升区域产品质量整体水平。成立一批集群发展促进机构,引导各镇街(园区)打破同质竞争、重复建设的制约,选定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方向构建差异化布局。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建成1个国家级、11个省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各镇街(园区)之间形成产业和空间共建共享、协同互补的良好态势。
提升质量安全监管效能,打造更加优越的市场竞争环境。
建设监管数据汇聚基础平台,归集41个部门520个目录1706万条涉企数据,11个部门开展信用联合奖惩试点,及时向公众传递质量守信和失信信息,对质量监管领域“红黑名单”实行一网通查、应查必查、奖惩到位。建立案件协查、线索交接、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直通车等制度,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有力规范市场生产经营秩序。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跨部门联合抽查全流程信息化,有效保障质量安全。2019年工业产品、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4.39%、97.76%、94.74%、98.25%、98.82%。完善消费纠纷异地处理机制,2019年处理投诉举报4.11万宗,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678.65万元。
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产业发展质量支撑。
东莞市财政累计投入近7亿元,以服务产业集群发展为导向,优化NQI统筹建设布局。长安的模具国检中心是广东首个省、市、镇投入财政资金建设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模具产业提供产品测试、品牌培育、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等“一站式”服务;石碣与东莞市质检中心共建的电子信息配件省级质检站,实现“品质石碣”电子信息产品“当地生产、当地测试”;虎门牵手中纺联设立检测中心,助力打造千亿级服装服饰产业集群;松山湖以华为作为龙头的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链,建设和引进近70家检测认证机构,保障了产品质量提升和交货周期缩短;UL在美国以外的第一批电线电缆标准工作组落户虎门线缆协会;横沥成立全省地级市首个标准化展示平台—东莞市标准产业融合促进中心,支持产业集群抢占市场话语权。
健全质量品牌方阵,扩大东莞制造的市场影响力和认可度。
完善政府质量奖评审政策,增设10个市政府质量奖提名奖,将中国质量奖、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省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纳入市财政奖励范围,分别对应资助300万元、150万元、100万元,该项目资助金额为全省最高。在全省率先纳入市人社局职业技能培训认证项目并获得补贴,鼓励企业培育更多高水平质量人才。举办“东莞品牌走进镇街”系列活动,引导各镇街(园区)制定配套质量品牌扶持政策,吸引优质企业、品牌集聚。目前,全市培育出“清溪光电通讯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长安五金模具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虎门服装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清溪玩具及婴童用品国家级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等多个区域质量品牌,拥有省政府质量奖企业4家、市政府质量奖企业14家、市政府质量奖鼓励奖企业19家、中国驰名商标77件、注册商标337395件、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639件,形成了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的东莞市制造业质量品牌方阵。
扩展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医用耗材加成,降低944项检查治疗价格,通过第四次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城市,“全面优化政策环境 促进社会办医发展”当选“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全力打造人才之都,实施“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在东莞理工学院开设质量管理工程本科专业,建成LED、模具2个智能制造领域职教集团,推动78.3万人提升学历技能素质。强化商改先行地示范作用,建成全省进驻事项最多、综合窗集成最高的市民服务中心,全省首创联通全市的“云叫号”系统,全国首创“银政通”一体机,开办企业便利度连续3年全省第1。全面发展文化旅游体育事业,打造出读书节、音乐剧节、文化年历、“畅游东莞•四季如歌”等活动品牌,AAAA级旅游景区数量位列全省第3。在全省率先开展市民运动会,覆盖人群超20万,承办第17届亚洲马拉松,包揽2019赛季CBA、WCBA总冠军,体育名城城市名片进一步擦亮。(供稿:广东省东莞市市场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