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讯(记者 秦海峰)市场主体活农、知识产权强农、标准助农、合同帮农、执法护农……自今年4月中旬山西省市场监管局实施“五农工程”以来,全省市场监管部门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着力推动涉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助力全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市场主体活农 新设数量大幅回升
伴随着“五农工程”的实施,全省涉农市场主体逐步激活,市场信心加快恢复。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各类市场主体达到278.54万户,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1.16%。其中:企业76.57万户,占比27.49%;个体工商户192.17万户,占比68.99%;农民专业合作社9.8万户,占比3.52%。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同比分别增长17.49%和9.68%。
便利涉农市场主体登记。严格落实名称和住所(经营场所)自主申报、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等市场主体登记便利化举措,利用银行金融网点,开展“政银合作”,延伸登记服务窗口,方便涉农市场主体就近办理登记。对销售农副产品、日常生活用品或个人利用自己技能从事无须取得许可的便民劳务活动的个体经营者,依法予以豁免登记。
支持新型农业经营市场主体登记。支持两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在自愿基础上共同出资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支持以土地和宅基地使用权、林地经营权等入股创办农村新型合作社。支持家庭农场发展,允许其以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形式办理市场主体登记。住所(经营场所)在乡镇、村的市场主体,允许将“民宿”作为行业特点在名称中使用,允许将“民宿”登记为经营范围。
规范涉农电子商务市场主体登记。支持电子商务经营者申请登记为企业、个体工商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登记为个体工商户的,允许将经常居住地、网络经营场所作为经营场所进行登记。
一系列政策实施后,全省涉农市场主体进一步激活。数据显示,全省市场主体登记数量大幅回升,二季度较一季度环比增长202.8%。前三季度,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37.75万户,同比增长4.17%。目前,全省各类市场主体呈现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知识产权强农 提升产品竞争力
“没有‘玉露香’品牌前,我们的梨一斤只能卖1元多钱。注册商标形成品牌后,一斤就能卖到七八元钱。‘隰县玉露香梨’成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价格更是蹭蹭往上涨,一斤最少能卖10多元钱了。”隰县午城镇习礼村党支部书记闫锁保高兴地说,光我们村玉露香梨的种植面积从原来的40、50公顷增加到了现在的200多公顷,人均年收入也由原来的几千元增加到几万元。
隰县市场监管局在帮助企业获得“隰县玉露香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指导地理标志运用和品牌创建,制定出台《隰县地理标志保护办法》《隰县玉露香梨品牌使用管理规范》《“隰县玉露香梨”证明商标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涵盖“玉露香梨”品牌商标、品牌包装、宣传物料使用许可等规范,正确引导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运用地理标志增产增收。同时,不断加强商标法律法规宣传和涉农商标的注册辅导,支持和鼓励企业、合作社、农民开展商标品牌建设,形成以“玉露香梨”地理标志为核心、多点发力营销推广的良好势头。
“从2010年选定品种,玉露香梨种植面积由最初的130多公顷发展到目前的1.5万公顷,挂果4600多公顷,年产量8万余吨,全县80%的贫困人口直接或间接依托梨果产业增收脱贫。目前隰县玉露香梨种植面积、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是中国玉露香梨第一县。”隰县果业局党支部书记吴德平自豪地说,“隰县玉露香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梨果产业的发展,而且带动当地5800户贫困户、16293人增收致富,提前两年实现脱贫。
据介绍,今年6月,山西省“大同黄花”成功入选2020年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地理标志商标72件,较去年9月临汾隰县会议召开时增长了12件;地理标志产品26件,今年上半年新申请2件,加上各市后续申报,在未来会有较大的增长;全省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企业共有115家。
标准助农 乡村面貌更美丽
“我们村成为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后,村民的素质提升了,村容村貌更美了,吸引来很多游客,年接待游客量已突破20万人次,带动300多人就业,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旅游业成了村里的一大支柱产业。”
阳泉郊区桃林沟村村委会主任史亨友表示,在建设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项目中,该村引用、制定了含19项基础通用标准、90项技术标准、122项管理标准、22项服务标准在内的253项标准,形成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基础设施及农村环境治理、村级公共服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10个方面的美丽乡村标准体系。
按照《村容整治与维护管理标准》《村庄环境卫生保洁管理规范》等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方面的23项标准,桃林沟村先后投资100万元开展村容村貌整治。目前,全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绿色植被覆盖率达90%。桃林沟村的生态环境、居住环境及村容村貌在标准化的推动下得到全面改善。
桃林沟村从村民最关心、关注的公共服务领域出发,实施了《公共教育技术标准》《老年人服务中心建设规范》等23项标准,全力推进老年人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所、便民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同时,充分发掘乡村物质文化,建立民俗文化园,成立民间演艺中心、手工艺馆、农耕文化馆,形成了“休闲旅游+文化传承+乡村体验”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游,制定《乡村非物质文化保护管理规范》《古文物保护技术规范》等系列标准。
“建设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项目,极大地促进了乡村环境提质、基础设施完善和产业发展。”史亨友表示,下一步,将力争把试点区域打造成全国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新样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桃林沟模式”,为美丽乡村建设和标准化综合改革先行先试积累经验。
桃林沟模式无疑是全省市场监管部门实施标准助农的一个生动缩影。根据已发布实施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级划分与评价》标准,山西省将培育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标准助农”实施以来,全省积极推动构建有机旱作标准体系、大力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积极推进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目前,全省有机旱作农业标准体系正在逐步构建,将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技术支撑。全省现行农业农村领域地方标准838项,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机械、乡村建设等方面,其中,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准15项。标准内容从农业生产技术规程,延伸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标准化力量。目前全省现有在建国家级项目7个,省级项目43个。大同黄花、浑源黄芪、芮城红枣、乡宁葡萄、忻州甜瓜等国家标准化种植示范区项目,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标准化”的模式实施标准化种植,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辐射带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合同帮农 合法权益有保障
近两年来,全省市场监管部门在努力探索合同帮农长效机制的同时,将合同监管与脱贫攻坚相结合,针对性地制订和推广涉农合同示范文本,加强涉农合同监管,加大对涉农动产抵押登记的支持力度,有力地推动了订单农业的持续发展。
2019年,省市场监管局与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制定推行农副产品、禽类产品、家畜家禽养殖、食用菌产品等8个涉农合同示范文本,有效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在此基础上,今年又制定推行农作物种子收购和农用物资买卖及农业机械作业服务等9个涉农合同示范文本。还积极组织指导各市县市场监管部门,突出重点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制定推行符合当地特色农业的涉农合同文本,主动服务当地“三农”发展。
各市县市场监管部门,走进农企、走进乡村、走进农户,通过试点推进,提供全方位服务;进行合同示范文本备案回访,加强农业订单事前、事中、事后的指导、规范和监督合同行政监管;及时公示涉农企业与农户的合同履约信息,规范涉农企业和农户签约、履约行为,提高合同签约率和履约率;加大对涉农合同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欺诈违法行为,保护涉农企业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为破解涉农主体融资难题,山西省积极鼓励和引导涉农企业和经营者以现有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农机具、牲畜等通过动产抵押登记业务系统线上办理动产抵押登记、变更、注销业务。
目前,全省已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动产抵押登记28份,各类农副(畜)产品企业动产抵押登记43份,抵押融资约2.83亿元。
执法护农 编织涉农市场安全网
今年以来,全省市场监管部门以服务“三农”为目标,加大涉农物资的日常监管和涉农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大力开展执法护农工程,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虚假标识、缺斤短两、哄抬物价、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了涉农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合法权益。
从隰县看全省,隰县市场监管局在实施“执法护农”工程方面,牵头组织、积极配合各地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隰县玉露香梨”品牌打假维权,查处杭州、深圳等地违规使用“隰县玉露香梨”品牌,冒充“隰县玉露香梨”销售等行为,有力地维护了“隰县玉露香梨”品牌形象。同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虚假标识、缺斤短两、哄抬物价、虚假宣传等涉农违法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为持续塑造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新隰县奠定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3580余人/次,检查3000个经营单位,监督抽查500个批次,查办并办结了一批涉农案件,切实维护了涉农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