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贴码也可精准溯源
深圳市市场监管局首次利用冷链食品自带编码实现全链监管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记者 傅江平)连日来的广东新冠肺炎疫情情况让全国人民对“输入型”疫情有了更高的防范意识。近日,记者从深圳市市场监管局获悉,为加强疫情防控,对进口冷链食品进行精准监管,深圳市市场监管局运用智慧化技术手段,在不贴编码或不贴标签的情况下,实现对进口冷链食品的精准溯源。
据了解,此举为全国首创。目前,大部分省市都在食品外包装上加贴有“追溯码”,此项措施增加了企业的贴码费用和时间成本,不便于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深圳每天都需要进口大量的冷链食品,贴编码或者贴标签的方式导致人员负荷非常大。从此前的报道来看,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多次检出新冠病毒。加强对进口冷链食品的相关监测管理,也是“外防输入”的重要举措。因此,深圳率先推出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系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该系统引入人工智能标签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智慧化技术手段,利用冷链食品自带的物品编码或标签,在不加贴“追溯码”的前提下,实现对进口冷链食品精准追溯。
(工作人员对所有进仓货物外包装进行全面消杀)
系统可实现对进口冷链食品一次录入,全链共享。系统对接海关进口食品监管系统、冻品集中监管仓信息系统等10个平台,共享进口食品批次、重量等26项数据信息,企业只需录入产品图片、保质期等5项数据,即可实现冷链食品从进口“源头”到消费“终端”的全程管理、精准追溯。
具体如何操作?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不贴码”采集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自动校准、实时预警等功能,就能确保填报信息完整准确。消费者通过扫描食品GS1码或标签,即可查询食品相关信息,并以此倒逼经营者规范进口冷链食品经营行为,实现社会共治。
记者了解到,在进口冷链食品安全监管上,深圳市市场监管局从去年已经实施了系列全国首创的适用措施。深圳市于2020年8月18日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设立进口冻品集中监管仓,今年4月发布全国首批进口冻品集中监管仓系列地方标准,为我国多个地区升级进口冻品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参考借鉴。
(深圳市召开进口冻品集中监管仓系列地方标准专家组技术审查会)
截至5月30日上午9时,深圳进口冻品集中监管仓累计入库货柜1.45万条(冻品38.75万吨),出库1.45万条,累计抽检冻品9.21万批次,累计完成抽检54.46万份,拦截可疑冻品70批次,有效排除了疫情传播风险。
连日来,深圳市市场监管局也不断强化进口冻品安全监管执法力度,保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因地制宜采取“343”工作机制,针对进口冷链食品“三个去向”(市内销售、倒箱过车、市外销售)、“四个环节”(口岸、运输、储存、销售)全线监管、无缝衔接,严格“三项措施”(核酸检测、预防性全面消毒、信息追溯)。在广东省首推冷库全覆盖备案制度,对深圳市进口冷链食品贮藏、运输、加工、销售全面实现“三强化三覆盖”监管,持续开展进口冷链食品专项抽样检测,每周不间断开展全覆盖检查,组织开展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风险隐患大排查和冷库疫情防控风险隐患交叉检查。所有局领导靠前指挥,抽调干部形成“七班48组”架构的下沉督导专班,以发现问题为导向,重点排查疫情防控风险点。
5月22日以来,深圳市市场监管局连续组织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对全市农贸市场、冷库、药店、集中监管仓、倒箱过车场所等重点场所进行了一次全方位体检,对督导发现的问题,要求经营单位立行立改,确保防控措施落实落细落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