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讯(记者 朱文达)5月24日,记者从山东省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青岛市市场主体结构不断优化,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实有市场主体总量超过200万户,有力推动了经济总量、城市财力和社会财富稳定增长,成为支撑青岛市经济长期向好的重要基础。
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001023户
发布会上,青岛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善武介绍,2019年机构改革以来,市场监管部门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市场主体发展工作,持续实施简政放权,精准科学有效抓监管,用心用情用力抓服务,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该局密集出台纾困惠企政策,从推动企业发展、优化注册服务、精准服务产业、知识产权帮扶、发挥消费拉动作用、服务型执法等六个方面服务全市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发展上推出了抗疫情促发展“暖企行动”20条措施;联合团市委、市人社局、市民营经济局、市私营个体经济协会发布“赋能青年企业家创业发展”17项举措;推出电商企业“优商加油计划”,组织政银企线上对接,协调相关银行为“优商库”中的21家电商企业提供普惠型、定制型融资服务,优化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工具。出台推行服务型执法的实施意见,指导全市市场监管工作由监督型执法向服务型执法转变,搭建市场监管“法规通”服务平台,大力推行包容审慎的服务型执法。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争取市场监管总局“登记注册智能表单”“企业证照集成化办理”改革两项试点。引导个体工商户、企业驻青分支机构登记为法人企业,推进从事电子商务交易的微商、代购、带货主播、购物平台等办理市场主体登记,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记者获悉,截至5月23日,青岛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001023户,同比增长6.25%;实有注册资本83508.95亿元,同比增长6.44%。青岛市新登记数量排名前5位的行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分别新登记39426户、17041户、7827户、7361户和7324户,共计78979户,占全市新登记量的74.28%。增长率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64.7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4.6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49.3%)。
市级“专精特新”企业5099家
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郭振栋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青岛市坚持把“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作为主阵地、主战场,聚焦实体经济振兴,用专精特新工作法来服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出台《关于贯彻落实省支持八大战略财政政策加快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青岛市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青岛市助企纾困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揽子惠企政策措施。部署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通过梯度培育、创新协同、数字化崛起、资本赋能、要素配置、双循环融入、体系升级、专项服务等专项行动和措施,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启动实体经济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工作,开展系列活动,力争实现“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卡位入链全覆盖,营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格局。
据了解,目前,青岛市拥有市级“专精特新”企业509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90家。拥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7家,数量在同类城市中居第4位。
副省级城市青岛市场主体总量排第5
发布会上,青岛市副市长赵胜村介绍,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青岛市市场主体总量排名第5位,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量为193户,排名第3位。今年一季度新登记市场主体中,企业占比40.87%,超出全省12个百分点;新登记企业数量为2.47万户,是山东省平均水平的2.2倍。
赵胜村表示,青岛市全面落实山东省工作部署,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出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46条创新突破政策,打造优质创业生态,厚植企业发展沃土,获评“营商环境全国十佳城市”。突出发展重点,把“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作为市场主体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四上”企业规范化改制、上市公司奖励补助等措施,积极做好企业入库培育、指导服务和跟踪监测,促进了市场主体梯次健康发展。抓好政策落实,突出问题导向,紧盯发展重点,精确制定扶持市场主体发展的具体办法,主动及时、全面准确发布政策信息,组织政策宣讲解读,确保政策真正惠及企业。优化营商环境,树立“金牌店小二”理念,将服务延伸到企业“家门口”,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加强政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中小微企业信贷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市长质量奖、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深化行政审批改革,降低创业门槛,对市场主体“多予少取”“只予不取”,形成“放水养鱼”生态,实现了市场主体数量规模和质量效益的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