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讯(庞鹤)7月1日,中国质量新闻网从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获悉,为适应新时代首都经济发展需要,打造有活力、有秩序的营商环境,北京市率先构建风险分类管理机制。
据了解,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统筹各行业部门开展全市风险分类管理工作,在“6+4”一体化综合监管框架内,以风险信息为基础,突出行业领域特点,在餐饮、物流、旅游等场景开展风险状况研判并形成不同风险分类级别,针对不同级别的企业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实现精准监管。同时,通过将风险分类管理结果作为合理配置监管资源的重要参考,对风险等级低的企业合理降低检查比例和频次,并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非现场检查、书面检查等方式,实现“无事不扰”;对风险高的企业实施严格监管,有针对性地提高检查比例和频次,做到“无处不在”。
近年来,“放管服”改革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市场主体数量迅速增长,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对市场监管部门监管资源、监管能力、监管智慧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质量新闻网注意到,针对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市场监管总局此前已提出明确监管意见。
今年1月,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各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到2022年底建立通用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机制,到2023年底,实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与专业领域监管的有效结合,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市场监管系统全面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将按“统分结合、分步推进”的原则,对风险分类监管指标体系、分类结果应用进行动态管理和持续优化,不断提升风险分类管理的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