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握作风建设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抓住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整治,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市场监管部门作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行业部门之一,其行风建设成效,直接关乎市场秩序的规范、营商环境的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直接关乎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直接关乎党和政府的形象。为此,2022年9月份,市场监管总局召开全国市场监管系统行风建设视频会议,并下发文件,推进全系统行风建设。笔者认为,要想把这项工作落实落地,市场监管部门务必树牢“五种意识”。
树牢党建引领意识
实践反复证明,党建强则事业强。对市场监管部门来说,抓行风建设首要的就是抓党建工作。只有依托党建引领,把党建与行风建设融合起来,党建才有生命力、创新力,行风建设才有高度、更有力度,工作才有原动力、拓展力。
把党员身份亮出来。要在为企服务、监管执法一线,消费维权、信访接待窗口,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应急处突现场等重要工作中,采取设置党员先锋岗、示范岗,佩戴党员徽章,安插党旗,规范着装上岗等方式,把组织、党员、干部身份亮出来,做到工作开展到哪里,党旗就飘扬在哪里、党徽就闪耀在哪里,既展示市场监管部门良好形象,也能接受群众监督,促进行风向好。
把党员作用突出来。党员,是干事创业的关键力量、骨干力量,也是展示行风的一扇窗口。“在上面要求人,在后面推动人,都不如在前面带动人管用”。要在市场监管前沿、在项目建设现场、在攻坚克难一线、在抢险救灾战场,动员引导系统党员、干部毫不畏惧冲在一线、干在一线、守在一线,当先锋、做模范,扛旗帜、树标杆,以自身的行动力、号召力感染群众、带领群众干事创业、攻坚克难,干出实绩、干出名堂,展示行风、树立新风,赢得群众和社会认可。
树牢有为有位意识
有为才会有位,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优良行风的形成和树立,是要不到、讨不来的,只能干出来、创出来。你干了多少事情、扛了多少重担、分了多少忧愁,在当地党委、政府,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群众心中就有多重、就有多大位置。只想收获、不愿付出,是不可能的。幸福不会从天降,优良行风等不来。
要替上级分忧。市场监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讲政治是第一位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主动融入地方发展,站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角度,看淡部门利益、荣辱得失,主动作为、跨前一步,不推诿、不扯皮,想上级之所想、急上级之所急、分上级之所忧,主动揽责干、无怨无悔干、探索创新干,干出业绩、干出亮点、干出标杆,才能赢得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和信赖,行风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要为百姓干事。市场监管部门所从事的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消费维权等工作,都关系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关系老百姓是否能够买得舒心、用得放心、吃得安心。把这些关涉民生的一件件“小事”做好,就是为老百姓办了“大事”“好事”,才能得到百姓的认可。金杯银杯,都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就要求市场监管部门树立主责主业意识,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创新监管机制,完善监管网络,包保时时查、联动合力查、暗访督办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查漏洞、补短板、强弱项,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安全指数,提升其对市场监管部门的认可度、信赖度。
树牢为企帮扶意识
市场监管部门点多面广、基层触角长,是联系实体经营市场主体最紧密、最贴近的部门之一。市场主体无论诞生还是生产经营,抑或是退出经营,都与市场监管部门密切相关。所以,市场监管部门的行风如何,市场主体有最直接的感受,最有发言权。
要增强帮扶意识,以全方位的帮扶服务,促行风向好,催动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稳定经济,带动更多人就业创业。
要提升帮扶能力。市场监管人员要勤学苦练、深挖潜力,像汲取本行业知识那样学习帮扶市场主体的知识和技能,千方百计提升帮扶能力。要当好政策宣传员,下功夫收集各类利于市场主体发展的政策,吃深吃透后向市场主体宣传,为其扩大经营、打开市场等提供参考;要当好服务代办员,将市场主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记在心头,主动跑腿代办,增进与市场主体的情感,让其感受到遇事有人帮,激发其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当好难题化解员,对市场主体反映的急事难事烦心事,要记在心头,集中力量、集中智慧、集中资源破解。
要扩宽帮扶服务范围。如今,很多规上、限上等大中型企业,各地都安排了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定期走访解难题,而大多数小微企业则很少有人或无人结对帮扶。市场监管部门可针对这一情况,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借鉴脱贫攻坚结对帮扶模式,安排单位懂政策、善沟通、热心肠的干部,结对帮扶那些带动就业多、经营困难、有良好发展前景、转型升级处于关键期的小微企业,主动联络、帮扶解难,对解决不了的难题,向上反映诉求,帮助协调,并将帮扶服务成效作为干部提拔重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树牢首办息诉意识
由于网络等信访投诉渠道进一步畅通,群众在衣食住行中遇到的产品质量、安全、虚假宣传和不正当竞争等方面问题,都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市场监管部门接诉的态度、处置投诉的效率和公平性,折射着市场监管部门行风建设的成效,决定着群众对市场监管工作的信任度,因此,务必树牢首办息诉意识,把矛盾化解在当时、和解在现场,为平安中国建设筑牢根基。
要快速息诉。群众反映问题,往往带着怒气、怨气,这种情绪若不及时纾解,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不和谐、不稳定影响。所以,首办息诉的关键在于快速息诉。市场监管部门面对信访投诉,不论投诉人是什么职业、何种身份,投诉问题是常规问题还是棘手难题,都要树牢“生人熟人一视同仁、好办难办一概精办”的意识,到矛盾现场去、到纠纷一线去,和颜悦色听抱怨、听诉求,理清是非曲直,劝导定分止争,切莫态度冷漠、说话生硬、眼神鄙视,引起投诉人不满,引发反复投诉、越级信访。
要依规息诉。首办息诉重在依规息诉,不能“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要依规处置,搞清楚群众反映的问题是否合理,对不合理诉求坚决不予支持;搞清楚是不是属于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事,对非职责范围内的事,要向信访投诉人说清法理、说透情理、说明事理,告知其转办去向,切莫照单全收、盲目处置;对涉及多部门职责的信访投诉,要跨前一步做好本职工作,切莫一推了之或终止调解了之。要及时沟通,对有争议、棘手的信访投诉件,办结时不怕与信访投诉人沟通、见面,用一次暖心的沟通、一个专业的解答、一次“及时雨”般的解难,融化信访投诉人心中的“坚冰”,尽量避免使其不满意导致反复信访投诉,挤占行政资源。要精准回复,针对信访投诉人反映问题的答复,严格履行发文程序,审核文字质量,确保不答非所问、不出差错。
要树牢创新监管意识
市场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监管要跟上发展的步伐,务必要革命性推进“监管+”创新,提升市场监管效能,以高效能监管推动行风建设。
要推进“监管+大数据”创新。实施大数据战略,依托大数据构建智慧监管平台,以商事主体大数据为主线,关联质量标准、特种设备、知识产权、食品药品等各类业务数据,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大屏幕显示”的方式,以及各级数据的实时传输,实现市场监管一图全面感知、一键可知全局和一体运行联动的高智能化、高效率运作。
要推进“监管+信用”创新。充分运用承诺制实现信用监管,根据企业承诺项目划分信用等级,针对不同信用等级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对诚信市场主体降低检查频次;对信用等级一般的市场主体,按正常检查频次检查;对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市场主体,提高检查频次。同时,联合银行、税务等单位建立信用红黑名单,对优质企业提供方便快捷金融政策支持,对失信企业实行联合惩戒,对惩戒后能及时改正并长期坚持的企业,移出黑名单,倒逼其诚信经营。
(单位单位:安徽省枞阳县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