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技术援助 打造世界品牌
——构建高水平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之德国经验
□ 申 婧 张建侠 胡 静
德国制造是德国的金字招牌,在该国GDP中占比高达22%,而德国制造增加值在全球也占到近10%,与日本不相上下,排在中美之后。德国制造在全球的畅通并不只是质量和工匠精神的体现,它依靠的是一套国家级的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现代化的质量基础设施是德国经济和技术政策的核心任务。
一、德国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历程和体系构成
(1)德国质量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历程
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成立于1887年,最初叫帝国技术物理研究所(PTR),于1953年改名为PTB,现隶属于联邦经济和能源部(BMWi),是行政管理和技术合一的计量机构。PTB的工作与研究领域主要有:计量基础研究和国家标准的改进;通过法制计量保证公平交易和支持校准机构;通过技术合作清除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代表德国参与国际上计量、测量的协调;开展对外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技术援助项目;与工业界的合作,开展成千上万的计量校准;支持行业内的初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进行研究成果转化;通过专利和标准进行知识和技术转让。
德国标准化协会(DIN)是德国国家标准化机构,也是德国最具代表性的公益性民间机构,代表政府利益参加国际和区域性标准化活动。DIN主要职责是制定行业标准,并在政府授权下代表德国参与国际准则的制定。DIN的主要任务是与各利益相关方密切合作,制定协商一致的标准,以满足市场的需求。DIN自2003年起牵头组织开展德国标准化战略目标研究至今,已发布3版标准化战略。在最新的2016版中,发布以标准化促进国际和欧洲贸易、标准化成为放松管制的一种工具、德国引领面向未来议题的全球标准化工作、企业和社会成为标准化的驱动力量、企业将标准化作为重要的战略工具、公众高度重视标准化为目标的标准化战略。
在德国,认证机构大多数都由行业协会演变而来,如:德国电器工程师协会研究所(VDE)隶属于电子电气和信息工程协会,德国莱茵TüV股份有限公司起源于1872年的蒸汽锅炉监督协会,德国技术监督基金会由德国联邦政府基于民法创建的独立基金会。德国将认证作为最主要的产品质量保证方式,对民间机构的依赖较为普遍。以建筑领域为例,作为唯一的受德国政府委托的机构,德国建筑技术研究院承担大部分的建筑技术与产品的评估和认证工作,负责与欧盟标准化机构对接,实现德国政府对工程建设技术与产品质量监管的统一管理。对于欧洲协调标准(hEN)涉及的认证机构、工厂检查机构和检测机构,德国境内的这些机构都是由德国建筑技术研究院依法指定,并通知欧盟管理机构备案并公示的。
联邦政府所指定的德国认可委员会(DAkkS),是德国产品认证制度的协调管理机构,负责对认证机构进行评定和授信,是德国认证资格的管理者,代表欧洲最严格的标准。DAkkS成立于1991年5月,是由德国联邦政府、德国经济技术部(BMWA,现为联邦经济与能源部)、德国化学认可机构(DACH)、德国检测认可机构(DAP)、德国技术认可机构(DAR Tech)、德国标准化协会(DIN)、德国联邦材料检验研究院(FBAM)等近20个机构共同组建,其中包括很多能影响德国认可政策的工业界代表,例如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其主要任务是协调实验室、检测机构、认证机构及合格评定机构在认证/认可领域的工作,特别是强制与非强制领域认可组织之间的关系,并在国内外代表德国认可组织,发布被认可的认证机构和被认可的实验室名录。其下属专门成立了各个行业委员会,从而从技术的角度对授信认证机构作出规范。
(2)德国质量基础设施的法律法规体系
德国计量法制体系可划分为3个层次。顶层为由欧洲议会和理事会颁布的欧盟指令——MID(Measuring Instruments Directive)计量器具指令。欧盟各成员国以MID为基础,制定符合各国实际的法制计量体系。第二层是德国国家的立法,如计量和检定法(Mess EG)、能源经济法(En WG)等。第三层是除上述法律法规外,还有相对较低阶的基本章程,如单位法(Unit act)、检定法(Verification act)、检定条例(Verification Ordinance)等。
现行的德国国家标准可分为标准和规范性文件。标准是指按照规定程序制定、批准、发布的正式标准,主要包括:为满足国内需要制定的国家标准、等同采用的ISO/IEC国际标准、等同采用的欧洲三大标准化机制(CEN/CENELEC/ETSI)的欧洲标准。规范性文件是一种可公开提供的文件,它采用快速制定程序,推出的文件适用于本行业,尚不能作为正式标准出版,包括暂行标准、技术报告、公开规范和CEN技术协议。
备受德国进口商和贸易商推崇的GS认证是依据德国产品安全法(ProdSG)制定的一套产品安全认证方案。ProdSG相当于欧盟CE LVD指令在德国本国的引用,但ProdSG的要求比CE-LVD指令更加严格。因此,GS认证作为一种基于ISO Type 5的标识性认证方案,其要求一直比较严格。GS认证必须由指定的认证机构签发证书,并且发证机构需在GS证书有效期内对产品生产厂进行年度跟踪检查。最新修订版的ProdSG从2021年7月16日起生效。
作为德国国家认可机构,DAkkS的活动基于第765/2008号法规(EC)以及认可机构法(AkkStelleG)。第765/2008号法规(EC)旨在加强CE标志的市场监督。具体措施如:强化欧盟各港口海关检查进口商品的合格性的责任;规定加贴CE标志产品的合格评定活动由指定评估机构完成,授权评估机构通知欧盟各成员国的程序,规定每个成员国只设一个评估机构,其评估通知对整个欧洲地区均有效;规定生产商、分销商、进口商的责任,细化合格评定程序的不同模块。除此之外,新法规还对CE标志的尺寸大小作了严格规定,无论CE标志被缩小或放大,和原比例规定有细微差别都将被视为误用。德国的《认证机构法案(AkkStelleG)》规定,检测认证机构不得进行上市融资活动,旨在保证德国检测认证机构的公正性。
(3)德国质量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德国计量体制分为3级:国家级部门为PTB,是行政管理和技术合一的机构,隶属于德国经济部;地方各州(相当于我国的省)政府设有州一级的计量部门,一般归属州经济部领导;市一级计量局直属州计量部门领导。在德国,属于法制管理的计量器具共有23大类,检定与型式评价的计量器具范围一致,除水表、煤气表、电表和热量表由国家授权站检定外,其它计量器具均由政府计量部门进行检定。检定由政府计量部门来实施,而校准属于市场化行为,一般由社会上的各类技术机构完成。
德国的标准分为4级,第一级是国际标准和地区标准,分别包括ISO和IEC中的相关标准;第二级是国家标准体系,主要是以DIN标准体系为主,由DIN制定或者委托制定的标准;第三是企业标准,由企业制定,很多是保密的;第四级是地方标准,是除了DIN标准外增加地方特色的标准。
二、德国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总结与政策启示
(1)开展覆盖全要素的技术援助
自1963年起,德国PTB为解决很多发展中国家缺少获得国际认可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等质量服务的问题,启动了对外援助项目。至今,PTB已完成或正在实施面向包括中国在内的46个国家的双边援助,并通过多边和国际援助项目使援助范围进一步扩展至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帮助受援国建立符合其发展需求且受到国际认可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之间贸易仍存在壁垒,可积极参与并开展各地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对接工作,重点援助薄弱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要素,发展其余较成熟要素,自上而下地推动中国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走出去,最大限度降低贸易成本。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德国注重数字化、量子和纳米技术、能源利用以及生物医学等具有基础性、前沿性、共用性、探索性和颠覆性的技术研究,并成立了量子力学实验研究所(QUEST)、量子技术能力中心(QTZ)、物理计量基础研究所、功能性纳米系统计量研究所、PTB“超低磁场计量”核心实验室等研究机构。
我国技术研究的创新力度不如德国,可从战略上长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先进技术领域的技术转让以及生态系统的扩张,确保先进技术主权。
(3)确保稳定、有效和持续的经费投入
德国用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保持快速增长态势,PTB从2015年的14.5亿元增至2022年的18.9亿元,其中73%以上的经费用于计量技术研发。
我国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可争取地方政府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门的支持,确保各项质量基础设施的投入稳定、有效和持续,推动质量基础设施的持续化发展。
(4)采用多元化融资方式
德国采用多元化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减轻公共财政负担。如PTB的2022年度经费中有8.45%来自经济协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等第三方机构;DIN的2021年度经费中有22%和8%分别来自工业项目资金和会费。
我国可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资金共同参与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5)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德国已培育出一批规模效益好、创新能力强、具有产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计量测试品牌以及检验检测认证知名品牌,如德国温泽集团、卡尔·蔡司公司、德国马尔、TüV南德意志集团、德国莱茵TüV集团、德凯集团等。
我国拥有检验检测机构近4万家,但缺乏行业领头的国家级旗舰品牌,遑论全球知名的权威品牌。我国可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品牌培育、发展、保护机制,培育我国本土的知名品牌。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
《中国质量报》【他山之石-构建高水平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国际篇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