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服务圈”画出同心圆
上海浦东新区以标准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本报记者 霍一夫
家住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5村的寿奶奶,虽然已经是83岁高龄,但每天早饭后,她都要来到潍坊新村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一边参加她喜欢的手工活动,一边和老姐妹们拉拉家常。
从寿奶奶家到为老服务中心这段不到500米的路程,是浦东新区对标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画出民生同心圆的最好例证。
从教育、卫生、养老、文化、体育5个重点领域切入,布局“15分钟服务圈”,浦东新区在实施第一轮3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全面消除基本公共服务缺配项522个,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增量1116个,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度上海市领先。2020年,浦东新区获批启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该区以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为打造现代化城区的重要抓手,新增公园绿地、交通设施、托育服务、社区商业4个重点领域,在补缺增量基础上向品质提升拓展。
开展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以来,浦东新区坚持以标准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实施提质增效3年行动计划中,将目标蓝图细化为“施工图”,并进一步转化为居民身边的“实景画”,在“精品城区、现代城镇、美丽乡村”3个圈层建设中不断迈向现代化。试点充分体现出浦东特色,创造性提出以社区为单位,以居(村)委会为起点,划分适应城市、城镇化和远郊地区各自特点的15分钟慢行标准。在模式上,各个街镇结合“现代化城区”建设,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人文特征,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愿景,打造各自特色亮点。同时,该区构建综合信息平台,把规划蓝图转化为“智能地图”,强化信息数据赋能,智能分析辅助决策,不仅根据人口总量配建服务设施,也根据人口结构精细化分析,创新应用场景,组织社区力量促进业务下沉、简化业务流程,让居民享受数字生活的便利,为社区工作者减负增能。
试点工作在运用项目化推进中,还盘活了街镇范围内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居民小区存量房屋资源,补充居民所需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现有公共服务设施,通过设施汇集、资源重组,赋予更多元使用功能。在多元化供给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更好促进社会各方参与,加强对多方参与的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到“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3年试点工作中,浦东新区先后出台了15部区级法规、2部地方性法规浦东专章和15项管理措施,使居民自发参与民主化实践有了法制保障。同时,试点工作还围绕工作机制、信息平台、规划布局、设施及人力配置、运行管理和评价改进6项重点工作,提出“1+6”资源配置标准体系,包含10项国家标准、1项上海市地方标准、10项区级标准和22项机构标准,其中区级标准和机构标准均由浦东新区编制发布。
3年来,浦东新区不断强化“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标准化成果应用,持续扩大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的受益面,不断增强群众认同感和满意度,做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高品质服务的需求,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提炼好经验好做法,形成浦东独特优势,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浦东样本”。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