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为先 品牌驱动
重庆云阳县市场监管局构建“大服务”格局推动食品产业发展
□ 刘 婷 本报记者 谢 旺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重庆市云阳县盘龙街道的三峡阳菊生态园,看到300多个品种的菊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云阳县菊花系列产品享誉世界,先后获得中国、欧盟、美国和日本有机食品认证,获得中国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及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产品远销北美、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三峡阳菊品牌化发展是云阳县食品产业链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云阳县统筹推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作为全县“十链产业·千亿制造”的重点支柱产业,突出融合为先、品牌驱动,千方百计做实食品产业大发展。
重庆市全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大米和白酒生产、销售的小微企业,由王德全、王德双兄弟俩创办。2020年下半年,王氏兄弟承包了70多公顷耕地种水稻,开始走种产销一体化发展的路子。2022年,云阳县市场监管局邀请专家对该公司原料查验、过程关键控制环节、实验室设计、出厂检验必备仪器设备及使用等进行“一对一”培训考核,帮助企业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风险防控清单等,为进商超经营扫清障碍。此后,在市场监管部门“点对点”帮扶指导下,该公司利用大米加工产生的碎米等副产物作为原料,酿造白酒,有效延伸了产业链。
在云阳县,像王氏兄弟这样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企业还有很多。云阳县市场监管局立足“大山区大库区”特点,建立了立体服务机制,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内外联动的“大服务”格局。“机制融合使得服务对象全覆盖。”云阳县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科科长阳春梅介绍,自2022年以来,该县通过融合机制为县内178户食品及农产品生产加工主体提供具体事项服务295次。同时,采取科室、市场监管所、技术专家“三方”联动技术融合,线上线下“双线”融合模式,为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提供便捷服务,切实解决申证人“折返跑”“重建重改成本高”等堵点难点问题,实现效果效率“双效”提升。
2022年以来,云阳县持续培育以粮油产品、肉制品、调味品为主的食品产业,为食品企业和小作坊免费提供选址布局服务260次,免费设计图纸180余张,指导27个小作坊和3家食品生产企业提档升级创建示范单位,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产值达到27.8亿元,同比增长15.8%。2023年,云阳县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经营主体达到1405户,其中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792户,占56.4%,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集群初步形成。
目前,云阳县已成功创建龙缸茶叶、泥溪黑木耳等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柑橘、辣椒、油橄榄、三峡云菊等市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2022年,成功发布《云阳鲜面》《三峡阳菊》团体标准,32.6%的食品生产企业制定备案企业标准,45.5%的规上食品生产企业通过HACCP、ISO22000等各类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云阳县在3个方向上用力,支持品牌化发展。一是强化政策扶持促产扩销。2022年,通过“免申即享”兑现食品生产主体知识产权奖补253家,覆盖97%的受奖补食品生产主体。二是建立重庆市首批、云阳县首个商标品牌指导站,延伸商标品牌服务触角。该县食品及农产品主体注册商标占全县注册商标总量的32.2%,差异化培育地理标志商标和马德里商标,助力产业发展呈现地域特色品牌效应。三是依托覆盖全产业、全品种、全门类的“天生云阳”区域公用品牌,采取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母子”结合品牌模式开拓市场,让“天生云阳”产品成功走出国门,享誉世界。截至目前,“天生云阳”产品销售额突破150亿元。云阳县正在着力打造“中国驰名商标”,以优质品种供给助力消费升级新趋势正逐步显现。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