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两村”文章 推进质量共治
贵州黔东南打造独具特色质量品牌形成可复制工作经验
□ 龙宗兴 蒋文周 本报记者 李 嘉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按照《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决策部署,将“村BA”“村超”(以下简称“两村”)作为质量工作重要载体,打造独具贵州特色的“两村”大质量品牌,创造性地探索出适合州情、在贵州全省甚至全国可供复制推广的质量工作经验,为全州高质量发展按下“快进键”。2022年,黔东南州因质量工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获贵州省人民政府激励和通报表彰。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发布后,黔东南州在贵州省第一个以州委、州政府文件印发质量强州建设实施方案,精准谋划和施策,落实质量责任,推进质量共治。该州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绘制出质量强州建设“施工图”和“后发赶超”时间表;提出将“两村”作为黔东南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推动质量工作提升的重要平台,“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作为两翼的质量工作路径,把体育优势、文化优势、生态优势变成质量发展优势。
要想富,先修路。黔东南州坚持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构筑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网。贵广高铁、厦蓉高速、荔榕高速、剑榕高速为进出主干道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州内两县间实现半小时交通经济圈,构筑起贵阳至榕江、台江,长沙至台江,广州至榕江一小时经济圈。“两村”热起来后,榕江开通直达西江、荔波、剑河、贵阳等地的旅游直达车,成为黔东南的旅游集散中心。2022年,全州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达92.59%,这一质量指标位列贵州第一位,为当地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黔东南州还扬生态之长,聚后发优势,筑牢“绿水青山”的自然底色和人文根基。除了“两村”的火热赛事,黔东南人文之美、生态之美也引得网友赞叹连连。黔东南州已建成钩藤、乌杆天麻、蓝莓、太子参、百香果等优质种植基地102个,林下经济、农业特色产业成为锦绣黔东南独有风景,“点绿成金”成为“两山”理念的成功路径。全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2022年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升至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排名第3位,连续13年保持全省排名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两村”开启了体育、旅游、科技农业、制造业、苗侗医药养生和保健等业态的融合发展,促进了新的文化业态和经济增长点形成,实现各产业互利共赢。工业产业质量效应骤增,今年上半年,全州421家规模以上企业全部扭亏为盈,200多家企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00%以上。如亚狮龙体育实现出口35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36%,预计2023年出口将超过1000万美元。旅游产业质量效应骤增,赛事带来的旅游外溢效应还激活了更多产业,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34亿元,同比增长164.05%,仅榕江县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39亿元;餐饮业收入达2.16亿元,同比增长185.70%;1000余个免费摊位带动近4000个灵活就业岗位,实现营业收入3425万元。流量产业质量效应骤增,数据显示,220余家媒体关注过“两村”,20余家权威媒体对“超级星期六”比赛现场进行直播。仅1~9月,“两村”全网累计浏览量超300亿人次。线上大流量转化为线下客流量,变成沉甸甸的“真金白银”。
黔东南州还着力打造一流市场环境,维护好“两村”品牌,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黔东南州市场监管局制定扎实有效的监管措施,在“两村+产业”系列商标培育、品牌创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实现监管前移,加强“两村”品牌培育及知识产权保护。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共受理榕江县“两村”135个类别,下发受理通知书135件;台江县申请“村BA”系列商标147件,带动“台江鲤吻香米”“台江黄金米”“台江黄金鱼”等区域特色产品销售。全州还建立43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站,为赛事和各类经营主体提供计量、标准、检验检测等优质服务,将市场经营活动场所细化为625个监管网格,推动市场秩序持续向好。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