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王玉琢 刘旭红 记者 史玉成)1月12日记者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获悉,该院新增的5项基于北斗的远程时间频率校准与测量能力(CMCs)通过了国际评审,相关结果在国际计量局(BIPM)关键比对数据库(KCDB)中发布,标志着我国基于北斗的远程时间频率校准与测量能力首次获得了国际互认。
在此之前,国际互认的远程时间频率校准与测量均采用美国GPS或俄罗斯GLONASS实现。中国计量院时间频率研究团队首次建立了基于北斗的远程时间频率校准与测量技术体系,并形成了对外服务能力。
据中国计量院首席研究员张爱敏介绍,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专项《远程精准时间传递与计量一体化网络关键技术》的支持下,团队集中优势力量着力攻克北斗时间频率传递能力验证及不确定度精确评估技术。经过两年努力,覆盖标准时间(1PPS)和标准频率(5MHz、10MHz、100MHz)的5项基于北斗的远程时间频率校准与测量能力,最终通过了国际计量局联合委员会组织的区域内及区域间的国际同行评审,实现了基于北斗的时间频率校准测量能力“一张证书、全球互认”,进一步推动了北斗的国际化应用,尤其是在时间频率计量中的应用。
协调世界时(UTC)是国际通用的标准时间,由全球80多家时间频率实验室的400多台原子钟加权平均产生,其远程比对手段主要依赖于美国GPS和俄罗斯GLONASS。中国计量院新增的5项时间频率校准与测量能力,为北斗成为协调世界时产生的正式比对链路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了解,目前我国有3家机构参与国际原子时合作,其中中国计量院代表我国参与国际时间频率关键比对CCTF-K001.UTC,实现国际量值等效。作为国家时间频率计量中心的依托单位,中国计量院建立并保持着我国时间频率量值的源头——秒长国家基准NIM5铯原子喷泉钟和原子时标国家计量基准UTC(NIM),长期连续参与国际原子时合作。中国计量院守时实验室是我国大陆地区唯一具备国际互认时间频率校准与测量能力的实验室,目前获得国际互认的时间频率校准测量能力(CMCs)数量共有39项,国际排名第一。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