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需向“新”求“质”
2024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在北京举办
□ 本报记者 何 可
民以食为天,食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如何回答食品安全与健康的时代之问,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命题。4月25日,2024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以“新质生产力 促健康安全高水平”为主题,立足科技创新,汇聚全球智慧,为推动食品安全与健康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前沿技术引领向“新”步伐
“过去,一个菌种从研发到工业化,往往需要10年以上时间。而新技术的应用,大大缩短了这一过程。”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黄和介绍,微生物油脂是功能性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头菌种的研发周期长,缺乏成熟的工业化体系;现在,“AI+合成生物学技术”极大地缩短了菌种优化时间,微生物油脂细胞工厂由“慢”变“快”的高效创制正在实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说,中国食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依托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指导,同时也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必要贡献。一方面,要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在前沿技术领域的“新”步伐;另一方面,要借助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实现“质”的提升。
“以生物制造为例,生物制造在世纪末预计将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1/3以上,食品产业亟需提升生物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抢占全球生物制造科技制高点。”孙宝国说,中国食品产业体量庞大,既要利用现代科技促进传统食品产业的升级和提质增效,使其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同时也要拥抱新兴产业,使其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
“‘超限制造’将在微纳尺度水平上通过大规模缩微集成,颠覆性改变传统产业的宏观形态,创造新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以跨界视角提出“超限制造”的概念。他表示,化工、食品及医药等流程工业,以间歇式、批量操作为主,过程不连续,设备体积大、传热传质能力差,迫切需要向绿色、低碳、高效转型。以香精行业为例,针对稳定性、留香、生产复杂性等问题,微纳流控技术可以从技术、品质、生产等方面推动香精产品创新。
共筑食品安全与健康“长城”
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我国食品工业正处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食品科技和产业站在新的起点上,要同时满足充足的高质量食品供给和最低程度危害。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宫国强表示,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一方面顺应食品安全监管和产业健康发展需要,持续打造更加严谨的标准体系;另一方面致力于构建监测精准高效、评估科学权威的食品安全监测评估体系,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和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
“有效识别食品安全风险,要切实发挥好抽检监测‘千里眼’作用。”市场监管总局食品抽检司副司长梁钢表示,市场监管总局始终以“四个最严”为根本遵循,持续压紧压实各方责任,严密防范全过程风险。创新开展“你点我检”监管为民服务,深化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区域合作,以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常态化开展预警交流。同时,严厉打击违法行为,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候任主席、加拿大卫生部食品局前局长塞缪尔指出,当前,世界各地的食品监管机构正面临着日渐复杂的新问题和不断涌现的新挑战,食品监管机构需要具备对新问题作出快速反应和快速应变的能力。
“近年来,食品快检因快速、简便、高效、经济等特点,发展迅速,需求潜力巨大。但由于快检产品存在质量良莠不齐、应用场景针对性不强、质量评价规范缺少等问题,成为制约快检在食品安全执法应用中的瓶颈。”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陈颖表示,围绕食品安全监管一体化新需求,需要开展适用于多场景的食品安全快检产品研发、评价与应用,更加有效发挥快检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现场执法技术保障水平。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