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听心声 心连心解难题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营商环境会客厅”座谈会侧记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政府部门真接地气,以这样的形式和我们座谈聊天。”
“京津冀营业执照异地颁发可以便利企业开办,三地登记注册方面改革今年可以再深化一些。”
“希望政府部门加强政策培训宣传,让企业更好知晓、运用政策。”
…………
在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近日组织举办的“营商环境会客厅”座谈会上,科技园区、连锁商超、平台企业代表及律师、记者,围绕2024年首都市场监管领域营商环境改革“面对面”交流座谈,你一言我一语,讲想法、述难题、提建议。
问计——倾听社会各方改革建议
“北京市的‘北京服务’营商环境文件,开篇即是‘北京标准’,我认为今年在标准化方面可以考虑更多工作举措。”英岛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杨崇学律师说,“可以鼓励更多首都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进一步发挥标准引领作用。”
杨崇学还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分关注,这是国家发展战略,首都市场监管部门在这方面要发挥好示范作用,带动三地改革。比如完善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三地市场监管服务改革协同的透明度。”
听完杨崇学的建议,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研究室负责同志马上介绍道:“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十年来,我们在商事制度、监管执法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京津冀主体资格认证数据共享互认,构建京津冀‘1+N’执法协作机制,2023年前已累计发布84项京津冀区域协同地方标准、29项京津冀共建计量技术规范。今年,我们将加强食品、药品、知识产权等领域执法协同,深化三地登记注册改革,更好优化三地营商环境。”
会上,与会代表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营商环境改革建议。“企业很乐意和政府多表达想法,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参与首都建设的责任感。”饿了么法务专家王安康说。
问效——了解从业人真实感受
“让企业群众满意”是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众的评价是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好坏的“标尺”。
“我来之前询问了园区内一些企业对北京市政策的看法,大家对近些年来营商环境的变化感触都挺深。以前办个证需要好几天才能下来,现在一天就能拿到,方便了很多。我们园区内科技企业比较多,想了解有没有针对科技企业的政策。”南中轴(北京)国际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的运营主体,园区内有200多家企业,该公司副总经理何芬带着园区企业的嘱托而来。
对此,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质量发展处负责人为企业介绍了质量强链工作情况:“今年我们将面向重点产业链开展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行动,探索充分发挥质量基础设施效能支撑建圈强链新模式,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同频共振,促进全链条质量联动提升。”
“市场监管局推行‘柔性执法’轻微免罚措施之后,我们各连锁店都觉得压力比以前小了。希望可以进一步拓展这个政策,引导大家更好经营。”盒马副总经理张欣宇说。
“我局2020年在市级层面率先出台市场监管部门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清单,2023年出台了第二版。自2020年第一版清单实施以来,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办理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案件1.3万余件,免罚总额达7亿元。今年,我们将根据市场发展和执法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清单内容,扩大适用范围,不断完善市场监管部门轻微违法免罚和初次违法慎罚制度。”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法制处负责人回应道。
问需——倾听经营主体发展诉求
“近些年,北京市在优化监管方面进行了改革,越来越规范。目前,我们感觉还有一定改进空间,比如餐饮店的监管,涉及市场监管、城管、消防等多个部门,有时候检查有些频繁,希望在这方面可以进一步优化。”座谈过程中,有代表如此反映。
“感谢您反映这样的问题。作为监管部门,我们既要保障良好规范的市场秩序,也要减少对正常经营活动的打扰,如何统筹好发展与安全,一直是我们在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今年,我们作为全市事中事后监管联席会办公室所在部门,将加强整体统筹,稳步推进改革。一是推进非现场监管,依托数字化手段提高政府部门履职效能;二是探索试行‘无事不扰’白名单制度,对纳入白名单的经营主体,除特定情形外,原则上不主动实施现场检查;三是进一步健全完善跨部门综合监管制度框架,不断优化监管方式。”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综合监管体系建设处负责人回复说。
“营商环境会客厅”为政企互动搭建了新的平台,让企业可以畅谈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痛点”“堵点”,并由市场监管部门做出面对面答复。
“我们组织这次活动就是要听感受、听建议,这是我们举办的第一期‘营商环境会客厅’活动,也是我局加强政企互动的改革举措之一,后续将持续开展,和社会各界共商、共建、共享首都一流营商环境。”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协调处负责人表示,该局将进一步扩展沟通渠道,倾听企业群众诉求和建议,了解各方建议、优化工作举措,更好回应经营主体关心关切,推动市场监管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改革任务更好落实。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