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文正《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9月02日 第11 版)
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摘掉了“穷”帽子,让人高兴!然而,新问题随之出现:脱贫之后,如何防止返贫?
贵州省铜仁市进行了探索。铜仁地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片区,全市下辖的10个区县一度全是贫困县。经过努力,到今年上半年,共有9个区县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防止返贫与脱贫攻坚同步,铜仁市建立起预警监测机制,自2018年由江口县开始探索,2019年在全市推开,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
防贫预警怎么防?预在何处?近日,记者前往铜仁实地探访。
谁家有返贫风险,第一时间掌握
“现在的收入不比出去打工少,还不耽误照看孩子。”谈到如今的生活,铜仁市江口县凯德街道黑岩村村民杨再平有许多话想说。
杨再平今年53岁,夫妇俩此前常年在外务工,家里4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紧巴巴。2018年,大女儿突发疾病,全家顿时陷入困境。
杨家原是当地小康之家,但因突发变故收入骤减、支出骤增。这样的家庭,在贫困山区并不少见。如何精准监测预警,及时作出反应,防止非贫家庭和已脱贫家庭返贫?
第一步就是确定监测对象。铜仁防贫预警监测机制聚焦三类人群:已脱贫不稳定户、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1.5倍的边缘易致贫户、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采取“群众申请、入户调查、部门比对、村民小组评议、村民代表审议、村级公示、乡镇复核、县级备案”的程序进行识别,通过驻村工作队和网格员实现监测对象全覆盖。
“变故发生时,多耽搁一天就多一分返贫风险。试想,这边已经病重住院、等着缴费,那边还要申请、评议、投票、公示……哪还等得起呢?”江口县县委书记杨华祥的话道出了防贫预警监测“反应快、能救急”的必要性。
如何让群众尽快拿到救急钱、救命钱?江口县对监测程序进行了简化。“在村里,谁家过得‘老火’(当地方言,指家庭困难、收不抵支),大家一目了然,心里有数。”黑岩村扶贫干部介绍,简易程序省去了评议、审议等耗时较多的环节,现场核实后,只要符合条件,立即启动动态帮扶,“一户一策”制定防贫方案。“部门或村组干部发出预警,驻村工作队直接入户调查,经过乡镇审定、县级备案,三五天内就能完成认定。”江口县扶贫办主任王天华说。
上学要交费,有教育局监测;看病贵不贵,医疗保障局有本账;低保金是否发到位,民政局来兜底;护林员岗位工资入账,自然资源局即时更新……对于监测对象情况,当地实行监测台账动态管理,全部数据联网,扶贫干部从手机就能登录系统,掌握监测户收支状况。系统监测,部门预警,备案及时,信息共享,一旦大额支出等因素产生的返贫致贫风险出现时,预警会第一时间发出。
“成为监测户后,民政部门第一时间就给我安排了低保,教育部门免除了孩子们在校期间的所有费用,女儿看病自费部分也由政府负担。”如今的杨再平,经村里介绍在县城开上了出租车,每月能挣四五千元。妻子在红心猕猴桃产业园护理果树,每月也有千把块收入。
三重防线,避免监测户滑向贫困
预警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后续帮扶铺路,实现精准发力。为此,铜仁市建立起“三重防线”,让监测户在得到“救急钱”后,还能获得稳定收入来源。
第一重防线,整合、用足现有脱贫政策,通过产业扶贫、就业培训、创业支持、医疗救助、教育资助、住房保障、民政救助等资源,防止监测户致贫返贫。
江口县德旺乡净河村的杨爱军,与妻子及岳母共同生活,育有两个孩子。原本日子过得还不错,但2019年3月,妻子刘前会确诊为癌症,需长期化疗,丈夫为照顾妻子停止外出打工,一家五口有返贫之虞。发现刘前会医疗费用自付部分过大,卫生部门发出预警,杨家被纳为监测对象。
经过低保评议后,杨家被民政部门纳入民政重点保障对象,杨爱军还被安排在护林员岗位工作,每年有万余元收入,加上入股领取扶贫产业收益分红,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有了保证。
公益资源构成了防致贫返贫的第二重保障。公益资源能够补足政策空白点,破解财政资金难以投向非贫对象的诸多障碍。刘前会患病后,驻村工作队帮助他从社会公益力量筹集善款2万余元,解决了治疗自付费用。
政策资源、公益资源都力有未逮怎么办?县、乡、村三级防贫救助资金池构筑起防致贫返贫的第三重保障。
黑岩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月明一家人本已脱贫,但妻子周树英罹患髋关节结核病,治疗过程中产生了大笔自付费用。为防止李月明一家因病返贫,防贫救助资金池为其拨出1万余元补助医疗费,加上低保金、公益捐款、村集体经济分红、民政临时救助等项收入,解了燃眉之急。
筑牢防线,离不开稳定的现金流。在铜仁,从农业基地、各种产业园到旅游景点,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经济+基地+农户”等组织模式下,土地、劳动、资金等要素充分涌流,为有致贫返贫风险的群众提供了稳定收入。“土地入市有租金,就业入企拿薪金,资金入股分股金。”万山区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王尧说,这三“金”是全方位保障监测户不返贫、能增收的关键。
“政策、公益、防贫救助三道防线,实现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结合。特别是对因病、因残、因灾等意外变故返贫致贫的家庭,及时落实相关救助政策、提供就业机会、保障其基本生活,非常重要。”国务院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说。
有产业有就业,稳定脱贫有底气
建立起防致贫返贫的长效机制,根本上还是要靠自我造血功能的提升。
“增收也好,防返贫也好,归根结底要靠产业。”铜仁市万山区区委副书记王春介绍,万山区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走出了一条产业原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的路子。
在昔日汞矿区原址上,一座主打工业怀旧风的主题小镇“朱砂古镇”涅槃重生,从前破败的职工宿舍区成了步行街,锈迹斑斑的厂房焕然一新,曾堆满矿渣的巨大矿坑里绿意盎然,被彩灯装点起来的废弃矿洞里游人如织……2019年,万山区朱砂古镇接待游客220万人次,实现景区收入1.4亿元,数百位矿区居民和贫困户在景区就业、开店、经营观光车、入股领取分红,把废矿区变成了聚宝盆。
铜仁市还实施“留雁行动”,推进就业扶持,引导重点人群就近就业,实现了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户、易致贫边缘户“三类人群”每个有劳动力家庭至少1人就业创业。
有了产业就有了就业,飞出去的“大雁”还会飞回来。在万山区旺家花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数据标注公司、服装厂、苏绣工坊等一座座“扶贫微工厂”建立起来,幼儿园、中小学一应俱全,熙熙攘攘的文化娱乐金街为搬迁群众提供了5000余个就业岗位,让搬迁群众“楼上安居、楼下乐业”。
在外务工两年后返乡的安永军就是一只“归雁”。25岁的他来自思南县一个易地扶贫搬迁户家庭,曾面临因学致贫的风险,如今已和姐姐一起搬进旺家花园,成了全国最早一批拿到数据标注师上岗证的人。每天,姐弟俩离家步行2分钟,就可以到达扶贫微工厂内的大数据标注公司上班,一天收入300余元。
万山区黄道乡的杨元桃,是当地产业扶贫的“领头雁”。铜仁山多地少,光照条件差,发展蔬菜种植缺技术、缺设施。2015年,她回乡从事蔬菜种植,建立起大棚蔬菜基地,引进来自山东寿光的种植技术,带动了200多户贫困群众就业增收,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菜姐”。
筑好巢,有雁栖。“铜仁市把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综合保障、扶志扶智等帮扶措施结合起来,这样的经验、做法值得总结推广。”国务院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表示。